疫情防控期间,为了给宅家抗疫的人们送上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和旅游部调集、整合数字文化资源,推出了“在线图书馆”“在线博物馆”“在线剧院”等一系列在线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推出“云看展”“云旅游”服务。2月20日,抖音联合国内九大一级博物馆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引发了一场持续不断的博物馆直播热,给大众带来一场文博盛宴。这些在线产品,既是一次全国数字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和应用,也唤起了公众对文博事业的热情,更激发了文旅人对于线上线下结合、科技为文旅赋能的新认识、新思考。
线上博物馆带来快乐亲子时光
“这个特殊的长假里,我和读二年级的儿子一起了解、体验了多类博物馆线上儿童教育资源。逛线上博物馆是我们的欢乐时光。”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青年教师沈莉对记者说。
沈莉把他们体验的线上产品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喜马拉雅等平台推出的有声节目,如《你好呀,故宫》。第二类是收费视频课程,如“上海博物馆学院”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文物会说话——青铜器动物的神秘力量》12节视频课程,每节课仅需5分钟。第三类是微信公众号的专业推文,如“上海博物馆学院”微信公众号推出的 “闭馆不停学”系列文章。第四类是最近很流行的直播课程,上海儿童博物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都有直播课。第五类是三维全息云游博物馆,如微信小程序上的“云游敦煌”。第六类是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博物馆官网。
“故宫博物院青少网站真是一个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博物馆网站。网页以卡通漫画形式呈现出浓厚的中国风,从色彩、内容到音乐都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孩子一下子就被‘故宫大冒险之微剧场’的视频吸引了,这个卡通剧融入诙谐的漫画风格和搞笑的对话,非常符合酷爱漫画的这代儿童的口味。小观众跟随两个小学生来到故宫进行一番冒险,与神兽们并肩作战,最终使故宫重返太平。”沈莉向记者介绍道,对孩子而言,光有视频还是不够的,他们喜欢线上的互动游戏。这个网站还有与故宫文博知识相配套的游戏区,小朋友需要结合故事情节找寻答案,比如,你可以自己做主为“皇太子”设计一个课表,也可以动动鼠标把太和殿上排列混乱的神兽重新归位。这些为故宫精心设计的儿童游戏令人耳目一新,一下子拉近了博物馆与孩子的距离。
沈莉说,这个有趣有料的网站还有许多宝库值得探究,比如,网页上呈现出色彩明快的卡通故宫全景图,你能自行选择私人向导,既可以选择冒险故事里的两位小学生做向导,与他俩继续探寻紫禁城建筑的秘密;也可以请清朝的两位“大臣”做讲解员,听他们讲述“大臣成长记”。“我和孩子都非常喜欢故宫的青少网站,希望‘故宫大冒险’的第二季能早日问世。将来若有与这个冒险故事相关的衍生文创产品,我们也乐于选购。”
沈莉还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在《文物会说话——青铜器动物的神秘力量》视频课程、上海儿童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骨碌实验室”栏目的体验和收获,并介绍了他们体验国外线上产品的感受。
“芝加哥美术馆官网有一个‘CuriousCorner’(好奇角)版面,网页巧妙地在游戏中植入了与馆藏作品有关的游戏。比如你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一本叫 TheGoldenBird(《金鸟》)的绘本,每一个故事页面都以动画呈现,画面十分精美,在视觉得到享受的同时,还能得到鸟鸣、风声等听觉享受。你需要边阅读边闯关才能读到下一页,最后,一件精美的《金鸟》艺术品豁然呈现在眼前,你才明白原来刚才的故事是艺术家创作的灵感之源。这样的设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对艺术产生好奇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官网还为教师提供了免费线上教学资源——由美术馆编写的180页的《美国艺术》,从18世纪到冷战期间馆藏的重要作品一一呈现。博物馆希望这本手册能有效指导学校的教学,使教师不是只就艺术谈艺术,而是可以从一件艺术品拓展出很多不同的学科知识和专题研究,如社会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等,从而通过艺术品培养孩子的认知力和创造力。家长也能利用这本《美国艺术》,为孩子提供优质的陪伴。”
和沈莉一样,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戴俊骋也带着孩子体验了不少线上博物馆。他告诉记者,最经常看的是“全景故宫”、国家博物馆线上博物馆、敦煌的云游博物馆等。“6岁的儿子最喜欢全景故宫,喜欢其中的音乐以及对重要节点的解说。线上博物馆为疫情防控期间游览博物馆提供了重要途径,也是日常学习中值得浏览的重要资源。”
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青年教师黄雪莹博士认为,如今人们非常重视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教育,亲子市场越来越受关注,加上当前的二胎鼓励政策,亲子市场非常有前景。但因为要保护视力,家长也不会让孩子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所以,针对亲子市场的线上产品可能要借助一定的线下媒介,同时还要注重知识性和交互性。
线上展览如何提高用户体验
海量的数字文化资源在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如何选择这个“幸福的烦恼”。
沈莉说,各种线上博物馆令人目不暇接,质量也千差万别,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优质产品,真的很花了一些时间和精力。“很多产品是面向广大社会观众的,虽然画面很震撼很逼真,但对儿童的吸引力不够持久。小朋友对摆弄鼠标让实景图片缩放和旋转颇感新奇,但把玩片刻之后,就放下了。至于VR部分,我们没有VR 眼镜,就无从体验了。”
戴俊骋认为,现阶段线上博物馆有几个特点,一是仍然以展示为主,互动不足,形式上多以点击型的图文展示搭配背景音乐为主,更富有层次性的高端互动体验相对较少;二是内容上多是线下文博资源的线上化,缺少延展,往往就文物谈文物,可以充分利用的互联网知识链接运用较少;三是针对不同细分受众的垂直领域产品欠缺,一般就是直接面向大众,缺乏针对老年人、亲子家庭、专业文博人士等不同受众的特色产品。
“线上博物馆、云旅游等形式,目前还只是一个浏览的窗口,缺少清晰的盈利模式,因此,社会资本投入的动力不足。随着5G技术、AR、VR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从产品和服务体验层面,线上博物馆等形式很有可能成为有别于线下博物馆的独立产品,成为博物馆或者文化消费空间的盈利补充,成为广大文博机构或企业的利润中心,为此,应探索知识付费、会员制、广告植入等多种盈利模式。”戴俊骋说。
对于VR体验这个热门“标配”,一些用户表示感受一般。黄雪莹告诉记者,关注过线上博物馆和云旅游的同学认为,有些产品给人的体验一般,感觉不如科技馆的VR体验有沉浸感。比如,背景配乐与场景不和谐,让人无法很好地融入虚拟场景中;制作还比较粗糙,观看的范围有局限,场景的转换有割裂感。要提高用户体验,还需进一步增强画质和互动感。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罗文斌表示,基于VR技术的文旅数字产品,无疑能够方便文旅消费者,创新文旅消费方式,拓展文旅产品形态,保护文旅资源,是文旅产品结构升级的体现。目前,VR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是个新生事物,虽然在一些博物馆、景区已经有了较好的应用,但总体来看,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VR产品,在电脑前,缺乏相关设备支持,消费者还是无法身临其境。
罗文斌分析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本还是以视觉、听觉体验为主,多感知性不足,比如无法触摸;二是体验效果依赖于体验者所处的网络环境和硬件环境,比如WIFI、VR头盔;三是用户处于被动体验状态,缺少即时互动设计。因此,要不断提高VR技术实现手段,增强体验的全方位性;要多从体验者角度出发,降低设备端的技术障碍;要区分不同的游客群体需求来提供 VR文旅产品;要区分实地体验与VR体验的本质所在,强化两者之间的功能互补。”
博物馆直播是这场文博热中的新亮点。网上搜索“博物馆直播”,淘宝开展博物馆“云春游”、腾讯开启沿黄九省区博物馆“云探国宝”直播、百度百科上线直播节目《行走的文明》“云逛”海外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推出教育公益直播课……各种信息扑面而来。
人民文旅智库秘书长邓昭明博士为博物馆直播建言:一是提升讲解词。目前多数直播中使用的还是传统的讲解词,和平时在博物馆里听到的没有太多区别。互联网是一个有着鲜明特点的社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因此,需要关注讲解词与网络语言的结合。二是精选讲解员。互联网上信息庞杂,高品质、有独特卖点的节目才能吸引网友。博物馆直播讲解员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博物馆的代言人,要通过自己独特的风格吸引眼球。三是丰富互动形式。目前直播互动形式多是观众在直播平台上提出问题,工作人员收集好问题后反馈给讲解员进行现场解答。未来可以考虑更多元丰富的形式。例如,可以提前设置好相关问题,引导观众在网上游览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同时配套设置一套反馈和奖励机制,达到让网友深度参与的目的。
邓昭明认为,线上博物馆是现代博物馆展陈的重要补充,还带有明显的营销功能。文旅融合的要义是通过身临其境来感悟历史和学习文化,因此,通过线上展示吸引网友来到“线下”,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实在的效益,是我们要关注和努力方向。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有意识有技巧地唤起网友的出游愿望,例如,强调线上观看和现场体验的感受差异等。
线上线下结合实现科技为文旅赋能
2月22—24日,四川泸定县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与中国联通联手开展线上5G文旅互动讲解直播服务,在斗鱼、虎牙、沃视频、快手上实时播出,这是长征沿线纪念馆首次尝试5G直播,3天直播的总点击量近446万。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副馆长夏芸告诉记者,从各方对接、审核人员、审核讲解、修改讲解、调试设备、彩排到直播完成,大约一个星期左右。第一次做直播,没有经验,准备比较仓促,所以一直到直播前心里依然很忐忑。目前从点击量和观众、同行的反馈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次直播受到了很多博物馆、纪念馆、红色遗址等同行的关注,我们也同样关注着其他直播中的同行,这个平台特别好,给了我们对比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并且因为有更多的专业人士的关注,也督促、鞭策着我们将工作做得更好。”
夏芸表示,因为有中国联通强大的技术支撑,纪念馆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项部署,迅速推出契合特殊时期的文化服务,在激发观众爱国情怀、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效宣传了纪念馆,为疫情结束后的文旅活动做好铺垫。
刚刚给学校上传完线上教学课程的黄雪莹告诉记者,线上教学需要大量的素材支撑,线上博物馆和图书馆为教师准备线上教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于旅游专业来说,许多课程需要实地考察,才能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加深专业认识和理解。在无法实地考察的情况下,云旅游和线上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和缓解对实践教学的迫切需求。虚拟场景可以和真实景点相互补充,但线上体验无法取代实地旅行。
“线上体验在满足受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手段。为了给疫情结束之后的旅游市场做准备,可以考虑通过开展参与线上活动赢门票、机票、住宿和美食的方式,更好地使线上服务和线下产品互促互助。”黄雪莹说。
沈莉表示,对于市场开发,博物馆应该有信心,因为家长日益热衷于孩子的博物馆教育,也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多投入。做教育需要有情怀,前期投入可能不见收效,但细水长流,培养出博物馆“迷一代”,就有望培养出“迷二代”和“迷三代”。线上与线下的教育资源可以彼此呼应,博物馆在线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以合作共赢,从而使更多孩子在线上爱上博物馆,在线下多多走进博物馆。
邓昭明告诉记者,中办、国办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提出了五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数字再现工程”。该工程要求:“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有设施和数字资源,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对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空间”。用科技为文旅赋能,是来自中央层面的明确要求。
在文旅产品开发中,如何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实现科技为文旅赋能?邓昭明以他们策划、开发的一款名为“红色初心”的红色旅游打卡APP为例,介绍了他的思路。 “我们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设计了这款APP。在长征沿线选择20—30个重要节点县(市、区),结合线上APP和线下打卡手册,引导用户实地参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纪念设施和遗迹遗址,并在APP和研学手册上回答长征史实的相关问题。每个节点县(市、区)完成打卡后,生成电子证书,同时在权威网站上可以查询到个人的‘红色足迹’。五年内打卡完毕所有节点(不论顺序),即由相关部门颁发‘重走长征路’认证证书。如果游客无法到实地参观游览,我们也可以在APP上提供结合VR技术、直播活动的虚拟参观体验,帮助游客完成网上打卡。”
“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建设者之一,我们想吸引每一位中华儿女来一段‘重走长征路’的体验,在游历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这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都意义重大。但这面临两个难题:一是怎样才算走过,或者走完了长征路?二是谁来认证,以及怎样认证这段‘重走长征路’的经历?‘红色初心’APP的开发就是想解决这两个难题。众所周知,长征路线总计万余公里,受到时间、资金、身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一般人很难在此生有一次完整的‘重走长征路’体验。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邓昭明说。
邓昭明表示,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红色教育能够滋养人的内心,给人带来一种穿越时空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国人攻坚克难,当下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就是一例。这次疫情让人们重温了以勇敢、坚韧、奉献等为要义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与红色精神一脉相承的。虽然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了暂时的负面影响,但疫情没有也不会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大文旅人应拓宽思路,更巧妙地借助科技手段,开发更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