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千年前南京城的似锦画卷
2020-05-12 08:22: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王婕妤  
1
听新闻

一部讲述宋仁宗赵祯一生的《清平乐》,将大众的目光聚焦至此前并不太被关注的宋朝。提及宋,《清明上河图》中熙熙攘攘、繁华热闹的车水马龙,悱恻缠绵、激情豪迈的宋词,都让人浮想联翩,而其时作为陪都的南京却一直隐匿在幕后。

随着南京石门坎古墓葬群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宋代南京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呈现至大众眼前,并描绘出一幅千年前南京城的繁花似锦图。这是江苏近年来首次对宋墓进行大规模发掘。

考古发现

为宋代南京城市发展史研究提供实物材料

石门坎古墓葬群位于秦淮区,东至紫金西路,南至光华路,西至御道街,北至护城河。“本次共发掘各类遗迹863个,其中墓葬858座,包括砖室墓29座,土坑墓829座,以及窑3座、井2座,是南京近年以来发现、发掘数量最多的单个考古项目。”负责此次考古现场工作的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馆员王妮告诉记者,“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推测,年代主要为汉代、六朝、宋元、清代。本次发掘的各类遗迹分布密集,较全面地反映了南京东部石门坎地区的历史演进过程。”

其中,让考古工作人员惊喜的是,宋代墓葬在本次发掘墓葬中数量最多,占整个墓葬数量近80%。“这是江苏近年来首次对宋代墓葬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发掘。”王妮告诉记者,石门坎地区北宋属淮南东路江宁府上元县,南宋属江南东路建康府上元县,“以往,江宁区、雨花台区、栖霞区、秦淮区等都有宋代墓葬发现,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江宁区秦桧家族墓地、江浦黄悦岭南宋张同之夫妇墓,数量从数座到几十座不等,相比之下,本次发掘的宋墓数量和密集度都较为少见。”

考古工作人员从墓葬结构、随葬品等方面推断这批墓葬应该属于平民墓葬,部分排列有规律的可能是家族墓葬。这批墓葬虽然等级不高,单个墓葬的陪葬品较少,却真实反映了宋代南京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经济状况,为宋代经济史、人口史、南京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材料。

生活习俗

骨灰墓葬体现宋代普通民众风俗

石门坎地区为何能聚集如此之多的宋墓?王妮解释:“在当时,石门坎发掘区相对周边地区高一些,北可见钟山。这个地区,从汉代开始就有人选这作为葬地。”

千年前,南京城城市布局可以从几张地图来探得一二。一幅《龙盘虎踞图》是当时南京的全景图。从地图中不难发现,当时的南京城并不规整,中间一处拐弯呈现出不平整的形状。在这个城市的背面就是钟山,还有鸡鸣寺一带、玄武湖等。“可以看出在南宋时,如今南京一些比较繁华的地段,当时尚不在这个城市里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林岩曾专门开题讲述过宋代南京的城市布局,“北面有很多的军营,还有行宫,宋高宗曾经在这里待过。秦淮河东边,有一个上水门,旁边有贡院、府学、状元房等,西边有一个下水门,古今很多诗歌中提到的重要景点都跟下水门有关,这儿有宋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名胜,赏心亭,在西南角的地方还有一个凤凰台,也是在诗歌中间经常出现的。”而石门坎则位于当时南京城的东门外。

“这里离主城区不远,有如此多宋代墓葬,推断附近应该有居民区。”而出土遗物与墓葬形制,都从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当年老百姓的生活习俗。王妮说:“其中一个较有意思的是合葬墓出土的木质买地券。买地券是一种明器,作为随葬品之一,被放置在墓中。买地券自汉代出现,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仿照现世实用土地买卖契约。此次发现买地券部分文字可识,其中一件墓主人为‘蒋氏大娘’。”

此外,在此次墓葬群中,较少一部分为骨灰墓葬,时代主要是宋代和清代。“很多人觉得火葬是现代的产物,其实史前时期中国就有了火葬。”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火葬》指出:“自宋以来,此风日盛。”《马可波罗行纪》中就有记载,这位游历中国的意大利商人在中国许多城市都看到了火葬的习俗,如四川、宁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一带。江南的火葬风俗一直绵延至宋之后的元明清。至清初时,顾炎武仍然说: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由于火葬之风盛行,宋代一些城市还出现了火葬场,名曰化人亭、焚化院等。南京石门坎的骨灰墓葬,成为宋代普通民众生活风俗的一个典型体现。

繁华之貌

一枚小小铜镜也是高端畅销货

历时三百余年的两宋,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政治制度更迭、科学技术发展、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创造等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开辟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时代。而从北宋“江宁府”到南宋“建康府”,宋代的南京历史,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也呈现出当年的繁华之貌。

从此次出土遗物中,也可以一窥当年南京城的繁华经济。“此次出土遗物中,质地有陶、瓷、石、琉璃、银、金、铜、铁、木等,器型多数为陶罐、瓷罐、铜钱等。”王妮介绍,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用品,都藏着不少故事。“陶罐、瓷罐占据数量较多,还出土了一些形式多样的铜镜,大部分是湖州镜,少量是建康府本地产的。”出土铜镜有葵花形、圆形、方形、桃形、带柄形镜等多种形式。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很多商品已经形成了区域化规模生产,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这些商品都标明产地和制作者名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湖州镜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镜背素面有方框铭文牌记,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湖州石十五郎真炼铜照子”“湖州孟七郎炼青铜无比照子”等,不仅最为出名,产量也最大,考古发现的湖州镜几乎遍及南方各地,今浙江、四川、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都有出土,甚至在日本、朝鲜出土和收藏的青铜镜中,也以湖州镜居多。

宋朝繁荣的商品经济带来了市场的竞争,众多相同的铜镜难免鱼龙混杂,甚至出现了假冒伪劣的石家镜,既损害了石家的声誉,又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了表明自家产品的正宗性和唯一性,湖州石家镜铭文中甚至有了“正”“真”石家的字样,以免被假冒,维持在市场中的地位。而“百炼”更是表明了自家铜镜的制作优良、技术高超,相对市面上其他铜镜在质量上更有优势,也更具吸引力。短短10字左右的铭文,便把铜镜的产地、铸造商、铸造者、质量好坏、炼制过程等记录详细无疑,既为自家商品打了一份广告,也体现了宋代铜镜制造业呈现出鲜明的商品化趋势,反映了宋代手工业的发达。

南京出土的这批遗物中,就有闻名的“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此外还有本地产的‘建康府苑家炼铜照子记’。”一枚小小的铜镜,不难发现当年南京百姓生活的富足。

时尚潮流

千年前南京姑娘懂美妆更有才情

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南京城内的少女们都开始追逐起了时尚。欧阳修在《于飞乐》中写道:“蜀红衫,双绣蝶,裙缕鹣鹣。”贺铸的《减字浣溪沙(十五之十)》中记载:“宫锦袍熏水麝香。越纱裙染郁金黄。薄罗依约见明妆。”这一首首宋词,从侧面展示了当时服饰的琳琅满目、多姿多彩。南京曾考古发掘出宋代种类繁多的丝绸服饰,展现千年前的衣俗风尚。而此次的石门坎墓葬群中出土的遗物,则展现了千年前南京美妆的潮流。

宋代女性在服装消费、饰品消费、鲜花消费、化妆品消费、香药消费,以及出游消费等方面均表现出对时尚与新奇的强烈追求。王妮介绍说:“出土遗物中,有少量粉盒,形式多样,有的大小就跟我们现在BB霜、CC霜盒子差不多,大多数是用来盛放化妆用的颜料。”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的妆容一般比较淡雅,美白是化妆最重要的一步,此外画眉点唇乃至最著名的梅花妆,都是时尚。

将这些并非生活必需品的美妆物品一同随葬,不难看出当年南京女性对于时尚生活的重视。王妮告诉记者,此外,在出土遗物中还有簪钗、木梳、巾环等。宋代女性的头饰与发式非常丰富,为了能使自己更加美丽,她们还在发髻的上下左右插上簪钗,绚丽多彩。

而千年前南京姑娘们爱美妆,同样具备才情修养,“有些女性墓葬中还出土有镇纸,镇纸上还刻有仕女头像。”王妮说,“体现了宋代南京女性的才情兼备。”

南报融媒体记者王婕妤

标签:墓葬;南京;铜镜
责编:李苏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