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有博物馆:走上云端的创新尝试
2020-07-23 08:4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于 锋  
1
听新闻

江苏是文博大省,拥有82家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在国内排在前列。面对疫情,非国有博物馆的抗压能力相对更加脆弱。如何破解生存难题,积极转型求得发展,是摆在非国有博物馆面前的难题。

从1月底到3月底,位于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的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关闭了两个月,但员工们几乎一天都没闲着,“我们正好用这段时间做深学术研究,加强丝绸文化梳理和IP开发方面的工作。”该馆运营主管丁鹏介绍,疫情期间,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开发了一系列智慧云展览,让观众在线上感受丝绸文化的魅力。

此前,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与南京市档案馆合作,对封存10年的中兴源云锦档案资料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与复原,并于去年10月成功举办“云锦色彩暨数字化保护成果汇报展”,向公众发布了南京云锦色谱,还原了云锦常用27色。线下的展览早已经闭幕,但观众依然可以在手机中回看。“我们打造了‘锦色·云锦数字化成果展’‘中兴源云锦档案史料展’两个线上展览,‘放置’在官微中,让观众直观了解‘八宝团龙纹’云锦保护成果,近距离360度‘触摸’大花楼织机,欣赏雍容华贵的云锦艺术品,获得深度的沉浸体验。”

疫情之下,这家民营博物馆做出的创新尝试还有很多。他们主动链接社会资源,与知名企业探索合作模式,参与公益直播与外摆市集,开发创意文创产品,让昔日的皇家贡品——云锦进入更多生活领域,实现了云锦的IP化传播。

“一把巧生炉的制作,要经过开模、炼铜、铸造、皮壳制作等几十道关键工艺……”打开苏州巧生炉博物馆的淘宝店,该馆陈冠丞馆长正在进行网上直播,向炉友介绍明代宣德炉的历史,详解现代巧生炉的铸造特点,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纷纷前来“围观”。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是一家以铜炉为主题的民营博物馆,由复原了宣德炉传统失蜡法制作技艺的陈巧生大师创办。因疫情关闭的三个月时间里,陈冠丞尝试着在“云端”解密巧生炉技艺,“我们在多个平台开通直播,每期都拿出巧生炉的代表作品,为炉友讲解答疑。”在古代,款式典雅的宣德炉是文人在书斋里雅玩的器物。如今,陈冠丞想让传统铜炉和香道文化走近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疫情期间和疫情之后,我们持续不断地通过微信公众号‘巧生炉’推文,全方位展示巧生炉之美。我们还在线下举办炉文化讲座,参加‘姑苏八点半夜市活动’,将带着充满创意的作品参加苏州创博会,以各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巧生炉’这一苏州非遗名片。”

在常州,展示中外烟标、烟具珍品的戈小兴中外烟标烟具博物馆也走上“云端”。从事烟草文物收藏三十多年的戈小兴馆长介绍,该馆是我国唯一一家烟草史民营博物馆,拥有212个国家和地区的烟标168000余种,各种烟具7000多种,烟草文物令人眼花缭乱。疫情期间,四层楼的展厅全部关闭,观众无法前来观展,馆方就通过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分期分主题地对藏品进行梳理,用简洁的文字和简短的画面,展示水烟壶、旱烟具(杆、袋)、烟斗、中国早期卷烟具等烟具。这家非国有博物馆还积极参与常州市博物馆学会组织的“云看展”短视频宣传推广活动,所拍摄的博物馆短视频在常州多个媒体平台播放,有效提升了文化品牌形象。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发布的研究显示,全球博物馆业受到了疫情的巨大影响,有近90%的博物馆(超过85000家)暂时关闭,有近13%的博物馆可能无法重新开放。和公办博物馆相比,民营博物馆规模更小,资金来源单一,藏品主题相对简单,疫情只是将非国有博物馆平日里的困境进一步放大。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运用好互联网思维,将展览搬上“云端”,把输出展览升级为输出服务,充分开发经典藏品的IP价值,推出更受年轻人欢迎的文旅产品,“弱小”的非国有博物馆同样能够安全度过危机疫情。记者看到,很多非国有博物馆已渐渐探索到新的运营模式,一些疫情期间的成功做法也会在疫情消散之后被沿用。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运营主管丁鹏说:“疫情给了我们很多思考,传统文化的韧性是很强的,新的技术作为载体,让文化内容转型到线上,从而得到全方位的传播和传承,也会助力于非国有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

本报记者 于 锋

标签:博物馆;疫情;云锦
责编:李苏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