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场亘古未有的脱贫攻坚战背后,闪耀着无数负重前行的身影,传颂着众多催人泪下的故事。近年来,江苏扶贫题材戏剧创作硕果累累。初步统计,全省新创扶贫题材戏剧11部,其中9部已经公演,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等作品赢得好评如潮。
江苏扶贫题材戏剧,大多是近一两年来的新作,多角度是其主要特点。锡剧《追梦路上》曾亮相于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黄文秀生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作品以黄文秀为原型进行创作,主题鲜明。《追梦路上》至今演出68场,观众超过3.5万人次,将作为江苏唯一入选剧目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扬剧《亚夫之光》取材于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志愿者赵亚夫,他坚守脱贫一线60年,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茅山老区脱贫致富,该剧将于今年国庆节前首演。
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锡剧《追花》都是对口扶贫题材,也是教育扶贫题材。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以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为原型,重点塑造了海安市首批赴宁蒗支教教师景大明的艺术形象。1988年,35名海安教师赴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支教。32年来,共有10批281人次海安教师走进深山,用知识点亮了山里娃的多彩人生。锡剧《追花》聚焦江苏与贵州东西部扶贫协作而结下的“山海情”。支教教师李小小和一批专技人才来到贵州铜仁,通过家访,李小小更加深刻认识到扶贫必扶智,为此她踏上了追赶一位辍学的土家族孩子的山路。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戏剧作品的主创人员中有编剧罗周、何晗,总导演黄在敏、导演董红,出现了“前浪”带“后浪”的可喜现象。
作为扶贫干部题材,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首乌花开》表现尤为突出。《村里来了花喜鹊》聚焦于文化扶贫。花喜鹊是基层文化站“代副站长”,25年临时工难以转正。她热爱乡土文化,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回到了老家喜鹊村扶贫,凭着文化人的职业敏感和精神担当,挖掘淮海锣鼓,保护百年村落,建起农家戏台,开辟乡土旅游。用文化和乡愁诠释别样的“最美村庄”,带领村民走进新生活。这是一曲“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之歌,也是一幅“文化振兴融入乡村振兴”的水墨画卷。淮剧《首乌花开》则聚焦于种植扶贫。通过第一书记于思禾带领大淤村群众种植首乌脱贫致富中的酸甜苦辣,反映了驻村扶贫干部用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甚至生命,打通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在故事中写人见精神,是这部戏剧作品的最大亮点。
作为村干部题材,淮剧《大喇叭开始广播啦》、黄梅戏《一个不能少》说的都是精准扶贫的故事。《大喇叭开始广播啦》以泰州市高港区徐庄村党支部书记徐勤生事迹为创作素材,讲述了苏中农村一个叫徐田生的老党员,在近60岁这一年,接受组织指派,来到贫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1200多亩平整土地、30多公里水泥路、160多座LED路灯、12座桥梁、2个文化礼堂、10处公共健身场所、每年80多场文艺演出,这么多的素材,编剧巧妙地用“村头一只大喇叭”带动全剧。
作为返乡题材,话剧《白马河畔的黑马村》、淮剧《八万还乡》、滑稽戏《桃花朵朵开》则分别瞄准了经商青年、乡村能人和大学生村官身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纵观以上扶贫题材戏剧作品,应该说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多样化。这些戏剧作品涉及话剧、黄梅戏、锡剧、扬剧、淮剧、滑稽戏等六个剧种,其中江苏地方戏占大头,有8部之多。二是本土化。除两部话剧的编剧和导演,一部黄梅戏的编剧和导演,以及一部锡剧的导演,其他作品编剧和导演均为江苏人,演员则全部没有外请,所有作品都有本土元素,由江苏人写、江苏人演,传颂的是江苏故事。
(作者为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