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文化”流行背后的语言匮乏症
2022-03-31 08:57: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如今在微博、B站等新型社交网站,随意打开一条po文或者一则视频,评论区、弹幕区都会有无数“简单粗暴”的网络流行“梗”,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刷梗”“复读”,冲击着我们的视野。“yyds”“awsl”“绝绝子”,刚弄懂这些“暗号”,马上又迎来了“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咯噔文学”的创作热潮……如今,互联网上的年轻人时刻都在创造新的表达方式,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某张图片,或一段有固定桥段的文字。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套路”,一旦火了就会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形成令人眼花缭乱的“梗”。在当下,“梗文化”成为年轻圈层的个性化表达,它既是网络语言的一部分,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

年轻人热衷于“造梗”“刷梗”,不仅因为它们的小技巧、小“套路”新颖有趣,也在于“梗”作为一种暗号,给他们提供了某种身份确认。选择如此表达的年轻人,能在网上更快地跟有相似爱好、经历、价值取向的“同好”拉近距离,通过一起“玩梗”“刷梗”释放压力,获得情感共鸣和集体认同感。

但是,当人们运用一种表达,并不为追求意义的准确,而只是为更好、更快地融入一个圈子、一个集体,就会造成这种表达的内容匮乏。梗一般产生于饭圈、二次元圈、游戏电竞圈之类的亚文化群体,作为相对封闭的社交圈层,它们分散于网络世界的角落,为了内部交流的高效快捷,产生了缩略语、汉字拼音缩写、“套路文学”等语言工具。然而,无论这些“梗”是图、文还是视频,对高度凝练的形式的需求,都让其表达趋于模板化、同质化,极端的甚至演变成“互联网黑话”。从传播效果来说,互联网强大的传播能力,能将这些词汇从一小部分受众扩散至整个社交网络,却也造成了网络语言的贫乏与粗暴。

语言文字在发展过程中,由原始的简单字符和口语表达,形成了丰富的文字符号和语义,今天当人们再度热衷于用简单的符号去概括一切的表达方式,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文化返祖”现象。以表情包替代文字表达,表示高度敬佩和崇拜就是“yyds(永远滴神)”,激动和兴奋就是“awsl(啊我死了)”,不管是赞叹还是嘲讽都会说一句“绝绝子”……年轻人可以做到“张口都是梗”,“玩梗”所要传递的情绪似乎能“秒懂”,长此以往却造成了语言的空洞和思想的匮乏。这是因为,“梗”的使用者往往在跟风的狂欢中获取不了有用的信息,却钝化了思维,逐渐不愿、不想或不能思考与使用更有内涵的表达。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失语”是一个积重难返的过程,因为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日积月累不断深化,但互联网时代的氛围和流行文化的传播语境让年轻人没有时间去沉淀,更高的更新频率同时伴随着更快的遗忘速度,满嘴跑“梗”,看似幽默有趣,却让我们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优美感和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

面对“梗文化”流行,年轻人不妨保持点定力。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时代,了解周边,无论是网络世界还是现实生活,重拾原有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严肃思考并真诚地说话,以此抵抗情感和语言的荒漠化。

标签:年轻人;互联网;网络世界
责编:李苏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