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全国主会场活动在南博举行
2020-05-19 09:0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宏伟 于锋 王慧 冯圆芳  
1
听新闻

南博上演“博物馆奇妙夜”。本报记者 万程鹏摄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是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人们在空间和心理上被隔离的时候,博物馆日主题所倡导的价值观显得尤其重要。昨天,全国主会场活动在南京博物院举行,发布全国十大精品展,启动“国云展”数字展览平台,全球博物馆大咖共话未来,奇妙夜活动精彩纷呈……博物馆是一座桥梁,在这里今人与传统相遇,文明与世界融通。

疫情期间50亿人次线上观展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开幕式通过5G技术连接北京、南京两座古都,对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开幕式上,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发布,苏州博物馆原创学术展览《画屏·传统与未来》入选精品奖,南京博物院特展馆展出的《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入选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

现代科技营造出线上、线下相互支持、互补的新的博物馆空间。主会场活动以“博物馆在移动 5·18文创节”、“为国宝代言”活动和“国云展”直播为代表的博物馆线上空间,将公众从简单的受众转变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十三五”以来,我国平均每2天新增一家博物馆,达到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普惠均等成为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抗疫期间,全国博物馆推出2000多个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成为公众亲近传统、走近文化的新路径。

活动期间,南京作为主会场城市推出了众多展览和活动,南京市博物总馆举办“又绿江南——南京都市圈八城文物联展”,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推出“让文物回家”革命文物捐赠,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制作了一款“城门云游”H5新媒体产品,通过老照片穿梭时空,巡游南京城的八大城门。

抗疫见证物入藏南博

开幕式,20余件抗疫物证资料无偿捐赠给了南京博物院,其中有签满了驰援医务人员名字的防护服和工作服、湖北当地医院赠送的锦旗、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医疗救援队队旗等,弥足珍贵。

“这件防护服上有所有医护人员的签名,在武汉抗疫一线,我们穿上防护服平均4—6小时不吃不喝,进行EMCO手术时,医护人员更是要穿到10个小时以上。”捐赠仪式现场,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云动情地说。该院支援武汉医疗队的208名医务人员于2月13日奔赴武汉前线,一共奋战了61天,这其中经历了太多的故事和感人瞬间,而这些捐赠物承载了医疗队所有人的共同记忆。

在此次疫情阻击战中,全国各新闻单位一大批骨干记者奔赴一线开展实地报道。现场,新华社江苏分社向南京博物院捐赠了照相机、AI智能录音笔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

南博征集部主任李竹表示,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事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收集、保存和展示这些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记忆的见证物,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她说:“为明天收藏今天,是对这场‘战疫’的铭记,这些抗疫见证物将会让更多观众了解‘战疫’故事,将抗疫精神继续弘扬下去。”

八城精品文物争奇斗艳

作为“国云展”首个上线展览,由南京博物院与国内8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特展汇聚了众多国宝级文物。在昨天下午的直播中,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学锋介绍说:“从春秋到秦汉,中华文明融合成一体,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色、疆域,也形成了中国人的集体性格。”

两件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馆的兵马俑无疑是展厅中最吸睛的展品。这两只秦俑一站一跪,身披铠甲,表情严肃,似乎正在列阵对敌,表情栩栩如生,就连发髻如何编织、鞋底针脚如何纳成都纤毫毕现,真实程度令人惊讶。

来自河北博物院的错银铜双翼神兽通体错银,曲颈昂首,两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体态飘逸,极富艺术感染力。这件文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融合的产物。这种双翼神兽的图案最早出现在欧亚草原,后来传到中国,是典型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展厅中,吴王夫差剑、春秋时僭越天子的九鼎八簋、草原斯基泰风格的猛兽厮咬纹饰金腰带等,均堪称国宝级文物。

同样关注多元与包容,南京市博物总馆则聚焦于南京都市圈。“又绿江南——南京都市圈八城文物联展”汇聚了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8座城市的精品文物,西周时期鸳鸯形三足青铜尊、国家一级文物唐伎乐飞天纹金栉、青花《醉翁亭记》山水诗文将军罐……8座城市的精品文物首度同台亮相,展示各城市多元、丰富的历史特色和文化个性,体现文脉相通、文化相融的共性。

此外,国际博物馆日主旨论坛“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18日下午向公众直播,来自国家文物局、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工程院、英国V&A博物馆等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大咖,以连线和现场演讲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关于博物馆未来的思想碰撞,呼吁博物馆促进人类交流互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

本报记者 王宏伟 于锋 王慧 冯圆芳

本报实习生 刘凤双 周永金

标签: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文物
责编:李苏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