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三宝”也“国潮”
2021-10-18 09:55:00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许瑾  
1
听新闻

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被称为“常州三宝”,今年6月,江苏常州乱针绣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至此,“常州三宝”已全部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常州市高度重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借助文旅融合契机,多方向、多角度开展工艺振兴工作,“常州三宝”也在愈发良好的非遗生态环境中焕发新生。

开拓更多元的展示空间

每到周末,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真老卜恒顺梳篦博物馆”会迎来许多团队游客,他们手持黄杨木梳坯,在常州梳篦第九代传承人邢粮的带领下,开齿、打磨、抛光、手绘,体验传统木梳制作。这座三进两院的古建筑陈列着邢粮多年来收集的与梳篦有关的物件,是邢粮展示、售卖木艺产品的窗口之一。

据了解,近年来,邢粮在青果巷、九洲新世界、天宁吾悦广场、武进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梳篦非遗创意基地接待的参观、体验人数已超过50万人次。“此外,我们还尝试在抖音上介绍梳篦文化边卖产品,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效果。”邢粮说。

在清园的常州留青竹刻传习所,常州非遗传承人徐敏致力于在“传”和“承”的循环中发展,让小众艺术被更多人熟识。目前,她已累计开办“竹筠里的春天”“非遗进军营”“非遗进校园”等公益课堂900多节。为鼓励大家,她还通过“手工文创产品+线上销售服务模式”,为学员们搭建创业增收的平台。

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张鹏飞介绍,近年来,常州市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为基础建立中长期保护规划,针对常州梳篦、金坛刻纸、留青竹刻、乱针绣等重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并提供国家、省、市财政扶持和各项补助近150万元;发挥民间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培养非遗传承人群;推进非遗进景区,举办文创作品大赛,开展“江南非遗嘉年华”系列活动,打通网络直播平台,为非遗项目提供更加多元的展示和销售空间。

去常州美术馆看乱针绣精品展,在博济南岸里邂逅“三宝”匠人,到运河五号集市感受活态传承……如今,无论是古运河边的历史文化、创意街区,还是人流密集的文化、商业综合体,都能看到“常州三宝”的身影。

让作品见人、见物、见生活

从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在题材、概念、表现形式上求新求变,已成为大多数非遗手工艺者的创作方向。多年来,邢粮专注产品开发,在他的工作室里,不仅有与常州“掐丝珐琅画”“留青竹刻”“烙画”“猛犸牙刻”等工艺结合的梳篦,也展示着以偏旁部首、十八罗汉为主题的作品。

在徐敏的传习所,与茶艺、微盆景、丝绫堆绣等项目结合的公益体验课,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在她看来,喜爱留青竹刻的群体单一,穿插其他的项目可以互动交流,引导人们打开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力。

与梳篦和留青竹刻相比,乱针绣作为苏绣中较为年轻的分支,骨子里则透着“创新”的基因。常州乱针绣第四代传承人吴澄介绍,20世纪20年代,创始人杨守玉在刺绣中融入西方古典与写实的绘画技法,让“中西合璧”的乱针绣走进大众视野。在几代传承人的摸索中,乱针绣逐渐加入更多色彩、融入更多题材,形成了针法活泼、色彩丰富、层次感强的作品。现在,研读设计专业、崇尚实用性和生活美学的吴澄决定应时顺势,将乱针绣品牌化,并加入更多的生活元素。

在产品研发上,吴澄从围巾、T恤、包袋等日常用品入手,用乱针绣技艺绣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小蜜蜂、莫吉托、樱花、福猪。为了保证品质,她把衣物类样品放进洗衣机里反复洗涤,测试手绣部分的材质和耐磨性。同时,她还会告知客人定制的产品出自哪位传承人之手,让他们感到物有所值。“在功能性产品上用乱针绣提升附加值,很受市场欢迎,从创立品牌至今我们已经积累了几千个粉丝。”吴澄说。

此外,来自社会上的跨界合作也为“常州三宝”注入创新动力。徐敏和高校紧密配合,把留青竹刻的技法分解细化,注入年轻人思想元素,设计出符合当代需求又不失传统的文创产品。邢粮将梳篦与常州老厂房、文化地标等结合,为企业设计定制文旅融合的特色礼物。今年1月,邢氏梳篦有限公司非遗创意基地入选第二批江苏省非遗创意基地,以“非遗+”为导向,承载着常州人情怀的“常州三宝”,正以越来越时尚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探索中坚守文化自信

找准市场发力点,提升非遗“造血”功能,已被大多数手工艺者认可。“买卖、使用、分享都是最好的传承方式,非遗项目也好,手艺人也好,要想可持续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借力商业手段。”徐敏说,比起单纯依靠政府和公益组织的扶持,由市场机制产生的良性循环,更为科学有效。

在吴澄看来,让非遗产品走向市场也需要敏锐度。“2019年暑假,我们印制了1000份问卷,在青果巷和常州市博物馆做线下调研。结果发现,受访者普遍有购买非遗衍生品的需求,愿意体验常州非遗,并且可以接受300元以内的文创产品。这也坚定了我们做乱针绣衍生品的信心。”吴澄说。受海外求学的启发,她改变固有的作坊模式,以“画廊经纪人”的身份与老手艺人合作高端收藏品,聘请传承人为客人定制T恤、羊绒围巾等衍生品,培养学徒来完成量化的包袋、书签等制作。近年来,他们的乱针绣衍生品与工艺品的销售比例,从2015年之前的1:9上升为现在的7:3。

传承之外,像吴澄这样通过产品传递东方美学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在常州篦箕巷,同样有着留学经历的郭隋曦,把母亲留下的穿月酒楼的一层,改建为售卖常州工艺美术品的艺术馆。与吴澄的思路相似,她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发扬国货,用梳子等载体传递古代风雅。如今,吴澄的“承無”乱针绣时尚品牌进驻了上海市中心,穿月梳饰也在影视作品的传播中吸引着年轻群体。在这个信息化、快节奏的时代,常州的年轻人正借着“国潮”的东风,向越来越多的同龄人展示着文化自信。

标签:常州;梳篦;竹刻
责编:蒋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