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西太平洋上风平浪静,而海面深处,却是无边的黑暗。“奋斗者”号正在穿过这片黑暗和寂静,朝着马里亚纳海沟深处不断下潜。
这是第22次下潜,今天的目标是挑战一万米。载人舱里有些闷热,暗红色的灯光下,设备发出嗡嗡的噪音,8000、8500……深度不断增加。突然,啪的一声,打破了平静,空气一下子凝固了。
此时,海面上母船监控室里,水声通讯界面出现了一段尖锐波形。这一异常情况,让所有人紧张起来,大家不约而同望向总指挥叶聪。出什么事了?水下怎么样?队员们还好吗?电光火石之间,一个个问号在叶聪的脑海中闪过。要知道,在深海,载人舱出现哪怕针眼儿大小的一个洞,挤进来的海水就会像机枪子弹一样,射向舱内。
就在这时,通讯系统传来声音:“奋斗者报告,突发异响!”叶聪冷静下令:“立即检查各系统状况!”奋斗者回答:“报告总指挥,系统一切正常”。他再次下令:“暂停下潜,观察一分钟!”
一分钟后,水下报告:暂无异常。问题又来了,接下来怎么办?按照海试准则:发现问题要归零。归零就要上浮。难道这次就止步于此吗?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叶聪。没有任何犹豫,叶聪沉着下令:“注意观察,继续下潜。对奋斗者,我们有信心!”
暂停下潜的这一分钟里,叶聪迅速判断,这声异响应该是深海压力下潜水器舱外局部的震动,不影响舱体的结构和性能,可以继续下潜。也就是这一分钟,为中国载人深潜突破万米极限,又留下了一组珍贵的数据。
海试结束,我问叶聪,深海异响以前从没遇到,为什么有信心?叶聪说,潜航员不能做莽夫,但也不能做懦夫。我了解大海、了解潜器的每一个零部件,我有信心!
是啊!从毛头小伙儿到项目总师,他经历了中国人探索深蓝的每一步:试航“蛟龙”号,与母船通讯失联,在茫茫大海飘了两个小时;下潜3000米,遇到绝缘故障;下潜5000米,机械臂突然断裂,液压油漏得到处都是……
面对一次次考验,叶聪和团队迎难而上、勇攀高峰。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在“奋斗者”号顺利返航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高度赞扬他们“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从望洋兴叹到万米深潜,从遥望星空到登月探火,前有神舟九号与蛟龙号奇妙海天对话,后有中国空间站和“奋斗者”号逐梦星辰大海,中国人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上天入海”的伟大奇迹,实现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夙愿,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如今,中国载人深潜已迈入常规科考作业时代,以科技创新引领深海装备新质生产力发展。将会应用无人潜水器深海科考、深海防务,以更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实现全人类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的梦想。逐梦深蓝,向海图强,深潜奋斗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海洋强国梦,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报送单位: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
作者:张巡天、杨淑悦
一双青筋凸出的手,黝黑坚硬,这是常年暴露在阳光下惯于体力劳动的手。手里紧握的木摇橹划开水面,漾起层层涟漪,躺在船上的小男孩儿都快睡着了,一声吆喝扰了清梦——“哎!老周!听说了吗,要打仗了!解放军渡江到处征船呢,你家的船又大又新,你去不去?”
男孩儿心想,之前不小心给船磕了个印儿,爸念叨了半个月,他这么宝贝这条船,肯定舍不得。等了半天没听见回话,男孩儿坐起身,父亲双唇紧闭眉头紧锁。远处,江豚翻腾跃出江面,“江猪拜风”这是保佑渔民行船安全的“江神”,但父亲看也不看,摇橹的速度一下快似一下,朝家的方向飞驰而去。
战时辛劳、渔家更甚,煮锅清粥喝个水饱就早早睡觉。半夜,小男孩儿被一阵尿意憋醒,听到母亲带着哭腔的埋怨:“这新船才用了几天!就给出去了?要我说把那条旧船给他们得了!”
“那怎么行!那条旧船才能装多少粮食?送几个战士?薄薄一层木板儿,弹片一擦就漏,这可是打仗!不是闹着玩儿!”
“你还知道是打仗!船就算了,还要把人搭上?送解放军过江!江水这么急,到处都是子弹,咱家的船连个顶都没有,船没了就没了,你要是有个好歹……”母亲已经泣不成声,父亲语气缓和了些:“我不去,你不去,一个不去,两个不去,解放军怎么打?孩子还小,他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小男孩儿回到床上,窗外东方破晓。天,快亮了。
“后来呢?”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里,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渡江木船前站着一老一小两位游客,孩子追问着故事的结尾,老人笑呵呵地说:“后来呀,解放军打过长江,解放了全中国!再后来,卫星发射、神舟上天、航母下水、蛟龙入海……”
“这就是我们家的那条船吗?”“咱们家的船啊,早退休了!不像老头子我,下岗渔民再就业,站好最后一班岗!”
时间一晃,来到2020年元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帷幕正式拉开。当了31年渔民的王宏卫听到消息时怔住了。三代人,一个世纪,长江和渔船已经成为烙印在基因里无法割舍的牵绊。可再不舍,和长江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王宏卫心里明白,曾经孕育无数水生资源,养活了一代代船家儿女的长江已经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它确实需要休息了。江水涛涛,东流入海,而王宏卫,和无数个王宏卫们该去往何处呢?“十年禁渔”啊!那千百艘曾在江涛中驰骋的渔船,何去何从呢?当年支援前线的老船夫的后人们,再次面临选择,船,面临着选择!
王宏卫,漫步江边,涛声依旧,心潮难平。父辈冒着生命危险,为解放军划船过江的故事他从小听了一遍又一遍,传了一代又一代,那一艘窄小的木船承载的是拳拳爱国之情啊!如今呢,“长江病了”,为了让母亲河恢复生命活力,弃船上岸、禁渔十年,这不也是爱国吗?这红色的“船”说,可不能断在咱们手里,要继续“传”下去,“说”下去。
于是,泰州境内上百艘退捕水泥船主动沉江为礁,在全省率先创立护鱼队,50名退捕渔民培训上岗——以前是“捕鱼者”,现在是“护鱼人”。船上漂了半辈子,哪片水域有鱼,哪里的草被动过,他们最清楚。凭着超强的水上技能和对水情渔情的经验掌控,他们在泰州123公里的禁渔岸线拉起了一张牢不可破的“绿色渔网”。原本仅存1012只的微笑天使江豚现在也能开枝散叶,偶尔露头为过往船只保驾护航。
如今纪念馆内,木船泊定,讲述着那段奋勇支前的光荣历史,也在激励着今天的“护鱼人”,舍船登岸,再造壮丽河山。长江两岸,汽笛声声,向往来货轮诉说着泰州智慧港口的不朽传奇。每一艘船终将驶向目的地,一代人也都有一代人的使命。江涛翻滚,是泰州人民的骨骼峥嵘;立桅扬帆,勇立船头,听江水无言,“船”说的故事,未完待续……
报送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作者:曹可欣
2016年3月,在徐州解放军某干休所采访时,我第一次听到“凌国鹏”这个名字。淮海战役的前平庄战斗中,坦克大队炮长凌国鹏所在的202号坦克遭到国民党军反坦克炮的攻击,凌国鹏的双腿被炸得血肉模糊。当战友把他从战车上拖下来时,他已经呼吸微弱。凌国鹏努力睁开眼睛: 我恐怕不行了,身上这个急救包就留给其他战友吧。这么宝贵的战车被炸毁了,我对不起党。口袋里还有一点钱,你们替我交最后一次党费吧!这是凌国鹏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此后在徐州、广州、上海三地采访淮海战役亲历者时,先后有五位前辈向我讲述了他的故事,可是查遍纪念馆的烈士名册,却始终没有看到凌国鹏的名字。他的家在哪里?还有亲人吗?没有人知道。可是让凌国鹏烈士英灵归队的想法却已经扎根在我的心上。
利用采访的机会,我一次又一次来到凌国鹏战友的家中,请他们写下烈士牺牲证明,可是仅有这些材料还不能符合补刻烈士姓名的要求。事情在2017年9月8日这一天迎来了转机,当我辗转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原12军的军史馆里看到英雄照片的那一刻时,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这滚烫的泪水既是对英雄事迹半个世纪不被人知晓的愧疚,更是为归队的英灵含笑九泉感到由衷的欣慰!9月30日,当第4个烈士纪念日来临的这一天,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南侧的烈士名录墙上,新补刻的凌国鹏等13名烈士名单格外引人注目!我在那一天的采访手记里郑重写下:凌国鹏,欢迎归队!
2016年12月4日下午3点,我正在浙江舟山军休所采访。手机铃声突然响起,电话里传来北京袁光强前辈的声音,“魏老师,我的战友成一同志去世了,我的心情很沉重,你也不要来北京采访我了……”我手握电话愣在原地,眼泪不断从脸上滑落,心里充满了自责,癌症晚期的成一前辈没有等到我。如果我再把采访提前一段时间就好了,如果这次采访我先去北京再南下浙江就好了。我抓紧电话急切地说:“袁老,我今晚就买票去北京,我不想再有这样的遗憾了,你等我!”那一晚,在去往北京的列车上,我在采访手记里写下了一句话:“快一点,再快一点。他们等不起,我怕来不及!”
2023年12月27号,淮海战役纪念馆收到了一封来自山东莱州的信。“我叫刘荣华,在碾庄战斗和陈官庄战斗分别立了功,我今年97岁了,盼望着你们馆的工作人员能够来我家,听我讲一讲淮海战役的亲身经历。”5天后的早上6点半,我背起采访设备坐上了开往潍坊的高铁。几经辗转,中午时分,终于见到了刘荣华前辈,他成为了我采访的第775位亲历者。那一天,我在采访手记里又记下了一句话:“还好,这一次我没有让您失望!”
从2014年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正式成立淮海战役口述史采访小组以来,10年,3600多天,我背着几十斤的装备先后奔赴26个省、72个市县,采集的亲历者口述影像资料长达61375分钟,征集史料及藏品1106件套,采访了780多位淮海战役亲历者。他们的经历,我记了整整14本采访手记。
可是啊,这手记依然太小太小,装不下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装不下革命先辈的满腔赤诚。可是手记里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一页页光辉的事迹,就像一座座壮丽的丰碑。每一次缅怀,都是思想的洗礼;每一次致敬,都是信仰的传承。
他们的精神已经注入国家的血脉,构筑起民族的灵魂,成为新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不断迈向辉煌的未来。
报送单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
作者:魏天梅
在超过20年的岁月里,在常州南大街吊桥路的街头,你总能看到一位身穿红色毛衣、腰杆挺直的老太太,她叫许巧珍。许巧珍是这里的社区书记,也是大家亲爱的“红衣奶奶”。
她曾经说,自己是党的小丫头,而爱美正是“小丫头”的天性。瞧,在她的工作室里,一直挂着这件她最爱的红毛衣。每逢过节,许书记都会穿着红毛衣,推着装着大红礼包的小推车,给社区里的老人们发节礼。
许书记工作所在的东头村是一个老小区,环境非常差。她到任后一声不吭,一车车地清运垃圾,自己当起了环卫工,时间长了,居民们看在眼里,也渐渐地把对新书记的信任种在了心里。
获得了居民的信任后,许巧珍开始挨家挨户上门拜访,在了解大家需求的同时,也在寻找散落在社区的党员。许多老党员就这样被她发现并动员到社区工作。东头村的党支部很快建立起来。在社区党员的带领下,社区里的灯亮了,路平了,人心也齐了。这件红毛衣,也成了社区群众心中的红色明灯。
由于小区老人多,大家空余的时间也多。许巧珍又在社区深处的紫藤树下,办起了故事会,在大家的支持下,故事会越办越红火,推广成了常州遍及城乡的道德讲堂。老人们都说,住在东头村,就是住进了幸福村。
2013年5月的一天早上,南大街街道的办公桌上,收到了一封信,打开一看,是一份请愿书。上面签署着东头村两百多个党员的名字,他们请求在社区换届选举时,无论如何要让许巧珍继续留任。而这样的请愿书,居民们已经写了五次。那一个个党员同志的签名,就是对她最大的褒奖,所以她总是说“那就再干一届吧”。
然而,2014年10月,许巧珍突然胃绞痛,她病倒了。医院的检查结果,给了所有人一个晴天霹雳——胰腺癌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开来。许巧珍住进了医院,可闲不住的她,第二天就嚷嚷着办出院、要回家。子女们知道妈妈是割舍不下居民,也了解妈妈的脾气。只能开车把她送到社区,等她把事办完了再接回来。
没几天,医生就发现了异常,和徐巧珍的小女儿说:“你妈妈要好好休息,绝对不能离开医院。”于是,许巧珍做出了一个决定,和三个子女一起给医院写一封“保证书”,住院期间外出如果发生意外,与医院无关。
许巧珍的小女儿说:“我们当时面临了不小的压力。但我们觉得,妈妈最后的时光,让她做自己喜欢、热爱的事情,就是我们最大的尽孝。”
2015年3月1日,许书记因病去世。出殡的那一天,天还没亮,曾经让许书记最为牵挂的社区居民挤在了送行的道路两旁,当送别的车辆缓缓驶近时,他们泪流满面。而他们也都注意到,车辆在经过东头村时停留了很久,大家都知道,这是好书记最后一次在陪着他们。
来到许书记的工作室,我们的目光又停在了她最爱的那件红毛衣上,那鲜艳的一抹红,不正是共产党人的鲜艳底色吗?21年间,无论寒暑,她一心为民,一句话驱散冷雨,一握手温暖人心。红毛衣的主人虽然走了,但这件温暖的毛衣,早已穿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上,温暖永远。
报送单位:常州三杰纪念馆
作者:王伟
我叫邢秀梅。十年前,我从加拿大求学归来。“回家,和乡亲们一起做点事情”,这是父亲最朴实的家训。回家的车穿过了固城湖畔那条郁郁葱葱的水杉林,我看到“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伫立在路旁,这就是父亲和乡亲们并肩作战、奔向共同富裕的“主战场”。
走进合作联社,一只只准备走向世界舞台的螃蟹用激光印着“固城湖邢青松”六个字的防伪识别标志,仿佛在诉说着这些年父亲和螃蟹之间的故事。
1992年父亲退伍回乡,最初个体创业养殖螃蟹,一度曾亏损100多万元。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创新求变,终于悟出一套自己的螃蟹养殖经验,打响了自己的螃蟹品牌。每当想起前线牺牲的战友,想起自己的入党誓言,总有一股力量推动着父亲——应该为父老乡亲做点什么。“不只自己富,还要带动大家富”,从那时起就成了父亲最深的执念。于是,2010年父亲成立了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到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3000多家螃蟹养殖户的“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螃蟹养殖面积超过13万亩,社员人均直接增收超1万元,先后带动10万乡亲致富。
这条共同富裕之路,充满了坎坷、心酸,乃至牺牲。2016年,高淳遭遇特大洪水,面对不断上涨的水位,苦心经营多年的蟹塘随时都有被洪水倒灌、冲毁的危险。乡亲们的共同富裕路将化为泡影,父亲的承诺也将无法兑现——是心存侥幸,继续等待,还是果断分洪,化解风险?看着上涨的水位,父亲涨红了脸。
终于,坚韧的父亲下定决心,不能让乡亲们顶着这么大的风险,果断分洪。洪水往哪里分?原来父亲早已坚定信念——为防止乡亲们的房屋和蟹塘被淹,父亲毅然将自己的蟹塘当成了储水池!家人惊呆了,乡亲们惊呆了,要知道,蟹塘里满满都是父亲的心血啊!可是,他却跟大家伙这样说:“人无法与天比,蟹塘没了不要紧,钱可以再挣的,舍小家救大家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做的!”乡亲们感慨地说:“危急关头我们有党委政府,困难面前我们有党员依靠。”
旱涝天气、苗种、水质、水草覆盖率、销售渠道......螃蟹养殖中几乎每天都有新的难题。“没有长盛不衰的产品,只有长盛不衰的点子”,这是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于是,全国第一家螃蟹研究所在我们合作联社成立,1000亩高效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在我们合作联社落成,省非国有博物馆“中华绒螯蟹博物馆”在我们合作联社建成,我们合作联社的“青松电商”也成功入驻多家主流电商平台......如今,21000亩的永胜圩高效水产生态养殖基地也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了,每亩每年收入可以达到3000元,全镇35000名群众都能从中受益。父亲还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联盟,先后将56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将12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光荣的共产党员。父亲说:“合作社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
我也在父亲的引领下用了十年时间,成为了一名真真正正的“蟹二代”。其实,父亲和我是高淳很多“蟹一代”与“蟹二代”的一个缩影,是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碰撞而迸发出的时代火花,是赓续奋斗的事业,更是优良家风的传承。
父亲从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战场走来,淌过自主创业的洪流,到如今带领着乡亲们走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这正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生动写照。“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犹如一面红旗插在蟹塘,插在我们的合作联社,插在乡亲们的心田里!
报送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作者:吕晨璐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只老旧的皮包。它装过书本杂志,装过纸笔墨章,留下了因频繁使用而磨损的痕迹、折印。而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这只没人会在意的皮包,却承载了一位共产党人无比忠诚的赤子之心。
1947年,革命形势日益严峻,《文萃》杂志的发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危急关头,陈子涛临危受命,出任《文萃》的主编,从那一刻起,他便化身为新闻战场上无畏的勇士,毅然站在传播真理的最前沿。“既然有那么多读者需要,我们就必须办下去。”面对众多渴望进步资讯的读者,他毫无畏惧,决心要将杂志办下去。可是在白色恐怖下,哪里容得下一个安稳的办报地点呢?于是,陈子涛就把所有文稿都装入这个并不大的皮包,随身携带,随时编辑、随时散发,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隐秘地传递着思想的火种,让《文萃》的声音在黑暗中愈发响亮。
陈子涛曾指着他的皮包对朋友说:“这就是我的办公室,我走到哪里,办公室就在哪里。”他和这只皮包,就是一整个编辑部。这只皮包不仅仅是他工作的象征,更是他革命精神的寄托和见证。它陪伴着陈子涛一路风雨兼程,共同见证了无数篇分量极重、影响深远的新闻报道问世。
1948年12月,28岁的陈子涛在南京雨花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只得以幸运保存下来的皮包,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前行的道路。
时光流转,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早已不是“一只皮包走天下”,但身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应保有的赤子之心,却像这个皮包一样永不褪色。他们用心找选题、精心策划,用情找素材、悉心筛选,深入基层,奔赴一线,使得新时代的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海安市融媒体中心创作的融合报道类作品《-22℃—37℃!“冰火两重天”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入选中国记协“我的代表作”栏目。记者探访冰库叉车工、仓管员等特殊职业,亲身体验“冰火两重天”的工作环境,感受高温下劳动者的敬业与风险。
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皮包里装的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在最新一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别中,江苏的成果令人瞩目。融媒产品《Home story in Jiangsu(“家”在江苏)》以外国建筑师团队的视角,深入江苏城乡,记录下老百姓的生活故事。新华日报社全媒体国际传播部主任沈峥嵘带领主创团队用“世界语”讲好江苏故事,让世界感受到江苏的魅力。
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皮包里装的是创新融合。他们强化互联网思维,着力提高融合发展能力。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创作的《H5丨一个长三角人的“打卡”之旅》以“打卡”旅程为背景展开,讲述长三角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突出成绩,交互操作流畅,创新用户体验。全国首个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型网络专题《拼出我们的现代化》采用VR、视频、音频、笑脸墙等一系列融媒形式生动化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为全国提供江苏经验、江苏样本。
陈子涛烈士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种,在每个新闻人心底燃烧,激发出炽热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他的皮包承载了革命先辈深入一线、揭示真相的勇气和担当,激励着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在信息化的时代里,继续传承革命时期新闻工作者的精神,为构建和谐的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报送单位: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
作者:宋兴
故事要从两张照片开始说起。
第一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初,站在白色英式厂房前的是浦镇机厂第一代工人,他们在工人代表王荷波的领导下,建立了南京地区第一个党小组。目睹外国厂主对中国工人的长期压榨,他们奋起疾呼,通过一次又一次坚定的罢工行动,燃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熊熊烈火,在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用工人力量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第二张照片拍摄于100年后的今天,白色厂房还在,当年中英合资的浦镇机厂早已转变为由中国人自主运营的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新一代工人代表孙景南用一柄焊枪,焊出中国引领世界制造业的底气和硬气,续写新时代中国工人力量的新荣光。
34年前,孙景南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从职高木油专业毕业,入职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成了一名焊接专业学徒工。为练就过硬的焊接本领,每天下班后,孙景南都要拿着边角料反复练习,经年累月,高温焊花在孙景南的手臂上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痕,也淬炼出她日益精进的焊接技艺。笨重的焊枪在她手里仿佛被“磨”成了精细的“绣花针”,弧光闪烁,火花四溅,短短几秒,从2毫米到30毫米,不同厚度、不同材质的板材便被一道道细密齐整的鱼鳞纹焊缝精准而牢固地焊接在一起。弧光闪烁伤害皮肤,孙景南的脸上长出雀斑;焊花噼里啪啦掉落,在她手臂上留下大大小小的烫痕。她说,那是弧光焊花留下的美好纪念。
34年时间里,这把焊枪陪伴孙景南从学徒工成长为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的首席技能专家。
2019年,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承担“复兴号”CR300AF型动车铝合金车体关键部件的组焊工作。经过一次返工,产品还未达标。铝合金焊接最多允许返工两次,如果再失败,那就只能报废。最后的机会交到她手中。她带领团队一层一层手工刨削焊缝,终于在K型接头的交接部分找到问题所在。经过反复试验,她调整了焊接坡口几何形状及尺寸参数后,成功解决了问题。直到今天,孙景南还是公司的“终极保险”。但凡只剩一次返工机会,都会交她操作,从未失手。
孙景南常说:“列车高速行驶时,车体是保护旅客的关键,焊缝一件牢不可破的铝合金车体,要求焊接工人必须在电光石火间做到又快、又准、又稳。”您瞧,就凭借着这样一柄焊枪,孙景南攻克了轨道交通装备焊接领域的诸多重大技术难题,更向世界亮出了中国“大国工匠”的金名片!
从“绿皮车”到“复兴号”,如今,孙景南手里的焊枪又换成了计算机,多年积累的焊接参数被逐一输入系统中,训练智能产线上的这些“智慧大脑”焊出中国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她所带领的“孙景南技能专家工作室”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创新攻关,先后完成技术攻关201项、成果转化44项,传承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工匠!
习近平总书记说:“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从王荷波到孙景南,从风雨飘摇到国富民强,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从传统焊枪到智能产线,一百年间,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使命在变,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强国有我的爱国初心,是千锤百炼的工匠精神,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报送单位:南京市博物总馆(渡江胜利纪念馆)
作者:唐郦薇
这本笔记本是水稻育种专家钮中一先生赠予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女农艺师徐洁芬的“百宝库”,上面记载了钮中一先生毕生对水稻研究的成果,也是徐洁芬最珍爱之物。对徐洁芬而言,这本笔记本既是对她从业的认可,更是一代又一代育种人精神的传承。
18年前,扬大老校长顾铭洪告诉她:“中华民族是一个以稻米为主食的民族,我们有一万个理由去研究它。”正是这句话开启了徐洁芬的“水稻人生”。
大学毕业后,徐洁芬进入了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成了一名女农艺师。她凭着一股韧劲儿,开始与泥巴为伴。可第一天下田,泥巴就给了她颜色看:她摔在泥沟里,浑身湿透,狼狈不堪,胶鞋陷在稀烂的稻田里拔也拔不出,走两步都很难;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成天在田里泡着,皮肤变得黝黑粗糙;就连孕期,徐洁芬也没有要求过女同志的特殊待遇,带孕下田劳作。每天天刚蒙蒙亮,徐洁芬已经戴着一顶草帽来到田间,手拿记载本在浓密的禾苗中穿梭记录,正是这样常年不怕脏、不怕苦的坚持,让大家开始佩服这个新农人“徐洁芬”。
为了缩短育种进程,徐洁芬不得不放弃家人陪伴的美好时光,奔赴海南进行南繁加代。“南繁南繁,又难又烦。”是南繁人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南繁基地酷暑难耐,各类蛇虫也多,对育种人是威胁,对秧苗生长也是威胁。稻田里,不时有蛇冒出来,嘶嘶地吐着蛇信子,叫人头皮发麻、汗毛直竖。水里的福寿螺、地下的老鼠、空中的麻雀……都对秧苗“虎视眈眈”,育种人还要化身“守护神”,时刻保障水稻的安全。
育种工作说是“十年磨一稻”都不为过,自徐洁芬参加工作的十几年来,她所在的团队孕育成十几个新品种优质稻米,这成绩的背后,可能是看了几十万份材料,经历了数百个品种的失败,才得来的成功。她和团队育成的武运粳21号攻克了“水稻癌症”条纹叶枯病,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徐洁芬本出生农门,父母盼她跳出农门,然而兜兜转转她又回到了农门。水稻育种,脱离农村、脱离农民需求,那就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走进农村、靠近农民,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才是一名育种共产党员最该有的情怀。十余年来,徐洁芬作为驻村专家和基地主任,对接前黄、礼嘉、雪堰等不同乡镇特色村,进村入户为农户答疑解惑,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他们应用农技耘软件,力所能及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真正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切实提高种田科技含量和种粮收益。而徐洁芬呢,这本“百宝书”始终陪伴着她,从一个稚嫩的学生妹变成了周边农户熟知的水稻姐姐。
从江苏到海南,从实验室到稻田间,从一粒种子到万顷良田,徐洁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她扎根基层数十载,将青春献给广袤的大地,她的求真务实,勤勉谦虚,正是践行初心使命,谱写时代华章最好的写照。
报送单位:常州三杰纪念馆
作者:郑荧
又是一年毕业季,灌云县实验小学六年级的12张毕业照引发关注。因为这12张毕业照的C位上,坐的不是老师,也不是校长,而是一位辅警。辅警坐在毕业照的C位,听来有些奇怪,不过对于辅警侍东亮来说,这已经是连续第五年了。
故事要从2014年4月说起,那一年侍东亮被安排到灌云县实验小学的护学岗工作。实验小学门前的幸福大道,是灌云县城的主干道,每到上学放学时间,人车混杂,拥挤不堪。看到的是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错的狭窄通道,听到是汽车鸣笛声、刹车声夹杂着顽皮孩子的嬉闹声,危险猝不及防。但是你看,斑马线上这个坚定奔跑的身影,像什么?像不像老鹰捉小鸡游戏里的鸡妈妈?他张开手臂,把孩子们紧紧护在胸口,脚下一路小跑,眼睛四面张望。因为这独特的姿势,家长们亲切地称他“奔跑哥”。
奔跑哥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会提前到岗,指挥交通、疏导车辆,而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时,他会一直等到最后一名学生被家长接走才离开。从马路的一头到学校门口,其实还不到50米,可侍东亮在这条路上一跑就是11年,跑坏了50多双鞋,跑出了一万六千多公里,他跑来了孩子的平安,跑来了家长的信任,从孩子们嘴里的警察叔叔跑成了警察爸爸。但是长期“奔跑式”工作,导致2018年他的右脚盖患上了脉管炎,整个大脚趾都烂空了。两年前他的左膝盖又长出了鸭蛋大的肿块,疼的觉都睡不着,可每天早上不到7点,他总是精神抖擞准时出现,从不缺席。
“张开手、退着走、四周看、随时跑”是侍东亮的招牌动作。“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侍东亮说:我的身前是责任,我的身后是希望,我的身体就是一张移动的安全防护网。
护学岗上奔跑的11年,侍东亮赢得了很多荣誉,“中国好人”“全国诚信之星”“平安英雄”“江苏最美辅警”,可他最爱听的还是那一句句奶声奶气的“警察叔叔”。他们会悄悄省下一罐冰镇可乐送给满头大汗的侍东亮,会一定要和警察叔叔击个掌才肯走进校门,会在父亲节那天特意从中学溜回来抱抱警察爸爸,还会在作文中写“长大了,我要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民警察。”
这是一场警察和孩子的“双向奔赴”。在警察叔叔心中,孩子们的安全永远是“C位”。在孩子们的毕业照上,警察叔叔也必须是“C位”。这个“C位”是孩子们对侍东亮最真挚的感谢,也是侍东亮在平凡的岗位上获得的最珍贵的殊荣。这份殊荣温暖且情意绵长,长的就像侍东亮永不停歇的脚步,为孩子们丈量出来的安全之路。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50米的斑马线上,侍东亮用坚守诠释神圣使命,用行动书写职业荣光。他用11年的奔跑在校门外给所有人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当你把人民放在心里时,人民也会把心里的“C位”留给你!
报送单位:灌云县委宣传部、灌云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黄蕾、朱雷
这是个关于遗书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不,确切地说是主人公们,是驻徐州王杰部队的官兵们。
“牛磊,有空记得写一封‘遗书’。”2020年6月,刚刚提干的牛磊到连队没多久。指导员的这一要求,让他整个人都懵了。什么情况,刚来部队就要写遗书,这是接到什么大任务了,可这,也没听说啊?他努力的想保持镇静,但诧异的表情出卖了他。指导员见了,平静地加了一句:“我们都写了。这是咱连队开展的“三信一书”活动,也是咱们的老传统了。”
“爸、妈,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奔赴战场了……”牛磊写了个开头,就卡住了。“我才27岁,是家里的长子,这弟弟还小,假如我在战场上牺牲了……”越想越留恋,越想越不舍,越想越不敢往下想……但望着身上的军装,想到军人的职责和先辈的壮举,他还是坚定的写下了那句“一怕不苦、二不怕死”的铮铮誓言。
牛磊的父母一辈子与黄土地打交道,在他们眼里,那当兵就是光宗耀祖的事,可当兵和打仗却是两码事。牛磊怕父母收到信一下子接受不了,信还在路上的时候就先给家里打去了电话。通话快结束时,他弱弱地问道:“妈,要是我去打仗牺牲了……”
电话那头的母亲沉默很久,牛磊连着喊了好几声,母亲才哽咽着说道:“能不能不去啊?”
这一次,沉默换成了电话这头的牛磊。
那边,父亲接过电话打破了这份沉默:“儿子,要是……要是真的打仗你就去吧。但一定要活着回来,我们在家里等你。”
那一刻,这个曾经在训练场上掉皮掉肉、流血流汗也从未哼过一声的青年军人,已泪流满面。
因为牛磊知道,作为军人,就是要随时准备为国家和人民而战,假如明天要上战场,这一纸遗书就将成为战士们生命最绚烂的永恒。而像这样的遗书,王杰部队的官兵们留下了很多很多:
“……哥,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要带着爸妈多出去走走,让他们多看几眼我们用生命守护的大好河山”。——弟 张少杰
“……儿子,以后你就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了……要保护好妈妈和姐姐——爸爸 杨国军”。
“……爸、妈,请你们不要伤心,如果有来世,我还做你们的儿子。——儿 陈健康”
这支以革命烈士王杰同志命名的功勋部队,自1965年王杰同志为保护战友纵身扑向炸点牺牲后,自觉将王杰同志的两不怕精神植入了血脉,用“三信一书”活动砥砺英雄虎胆,让“奉献无怨言、牺牲不含糊”成为共同价值追求。这样的遗书,王杰部队的每个人都要誊抄一份,放进上战场时随身携带的枕头包里,除了这封信,枕头包里还有一个枕套和一条白床单,如果明天上战场,如果那一天到来,白床单用来遮盖遗体,枕套用来装骨灰。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王杰班的回信中这样勉励他们:“推进强军事业,基层大有可为,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坚定信念、苦练本领、再创佳绩,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战士,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里书写火热的青春篇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王杰同志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在王杰部队官兵的心中写成了最豪迈的华章,倾泻成了一封封对家人、对时代的特别遗书。
所以,这一纸遗书,是青年战士的告别书,也是中国军人的宣言书,假如明天要上战场,请微笑,不要哭泣,因为那是中国军人最大的荣光。
报送单位:徐州龟山景区
作者:罗珂威、李闪
天刚蒙蒙亮,江面上的轮船逐渐清晰起来。年过花甲的张明海穿戴整齐,站到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恭恭敬敬行了个标准的军礼,就开始了一天的清扫和接待工作。
三江营坐落在长江北岸,是扼守长江与淮河入江水系交汇点的军事要塞。1938年9月,新四军挺进纵队攻占三江营,在江都开辟出苏中苏北第一个抗日根据地。1949年4月,三江营解放,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炮击“紫石英”号英国军舰事件。1982年,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建成,先后入选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和江苏省第二批100个红色地名。
2020年,张明海61岁,主动请缨成为革命烈士纪念馆管理员,住着不足十平米、“冬冷夏热”的宿舍。他站在纪念碑前庄严承诺:“我是一名退伍老兵,热爱军人,崇尚英雄。我会当好他们的守陵人”。他翻阅大量文献、史料,研究新四军渡江北上、三江营战斗等历史。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百姓来凭吊,他说的第一句话总是:请大家过来站好,给烈士鞠个躬,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然后便带着大家瞻仰纪念碑,参观纪念馆,不厌其烦地讲述着先烈们的英雄事迹,要在每个参观者心中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纪念馆没有闭馆日和节假日,张明海随时准备接待。最多的一天接待33批访客,超过1000人。
张明海不仅是烈士事迹的宣讲者,也是纪念碑的守护者。随着时间流逝,纪念碑碑文因烈日曝晒和雨水冲刷逐渐褪色甚至模糊。张海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自学书法和篆刻,经过反反复复练习得到行家认可后,开始纪念碑碑文的修刻工作。在碑壁上描摹比在平面上书写难度大多了,既是对技艺的挑战,更是对体力的考验。张明海起初只对褪色的字进行修刻,后来发现整个碑文颜色深浅不一,索性对每个字重新描摹。一年又一年,每修刻一次就是3个月。年过6旬的张明海站在木凳上,吃力地用抹布反复擦拭碑刻,再用金漆一笔一画地描摹,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渗出,他却顾不得擦拭,甚至顾不上喝一口水。他要一口气把整个碑文全部描摹好,让每一位烈士的名字修刻如新,永远闪耀在江都大地上。
2021年,“为三江营烈士寻亲”活动启动了。张明海像烈士的亲人一样,积极奔走在各地的媒体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社区、乡镇和村组。凡是来凭吊的老战士或者他们的亲属,他都会主动索要联系方式或加微信,积累了800多位全国各地的知情人、联系人,了解熟悉每一位烈士生平事迹和相关细节。一有线索,他就第一时间与烈士家属及相关人员联系,通过各种途径确认烈士身份。3年来,张明海和一批热心人士通过人找人、人托人,帮助13位烈士找到了亲人。2023年,张明海和戴启程、田安煜、顾建春等志愿者奔赴上海奉贤区寻访杨火根烈士的亲人,发现当地记载的人名不同。他们就联系当地村干部和村志编撰人员。掌握到新的线索后,他们又找邻村烈士亲属的后代和周边高龄老人,经过多方求证,最终确认杨火根烈士是179团八连连长,原籍奉贤区奉城镇洪北村,1949年4月9日在解放三江营战斗中牺牲。就这样,一位位三江营烈士的事迹得到铭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最亮丽的名片。为了守护好这座英雄丰碑,年近古稀的张明海,与全国各地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守陵人”“宣讲人”“寻根人”一道,汇聚成新时代昂扬奋进的主旋律,让我们的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报送单位:扬州市江都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作者:奚慧敏
从江苏警官学院的南大门走进校园,行至警体馆正面的2号桥右转,你会发现一条特别的道路——一条承载着对学警殷切期望、镌刻了过去荣誉与辉煌的“功模之路”。
“功模之路”第6排记载了这样一位杰出的女警官——我院98届治安学专业的学姐、南京市福润社区民警,崔圣菊。2022年,她有幸赴北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她也是全省十万民警中唯一的党代表。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2022年10月26日上午十点半,南京市雨花台区福润社区活动中心里传出洪亮的歌声,“小崔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十几名队员正边给小区老人准备午饭边合唱。刚结束党代会归来的崔圣菊被这歌声吸引,步入活动室,欣然加入合唱行列。
“崔警官回来啦!”熟悉的身影“小崔”一出现,众人便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与她交谈起来。
福润社区外来人口众多,70岁及以上的老人数量超过千人,部分老人生活难以自理。2011年,为了援助社区内的孤寡及独居老人,崔圣菊联合热心社工与群众,共同成立了“小崔志愿者服务队”。他们免费上门,为孤寡、残疾老人提供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服务,积极协助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们早已将她视为自己的亲女儿,而崔圣菊也用自己一颗真挚的“女儿心”,温暖着每一位老人的心房。
但从前的社区可不是这样。
2011年4月,崔圣菊上任之初,福润社区邻里之间矛盾纠纷较多,小区围墙多处破损,楼栋单元防盗门早已损坏,很多视频监控也是摆设,盗窃、斗殴等治安问题频发。“面对这样一种治安现状,我的心理压力很大。当然,那时的我心里也憋着一股劲儿:既然我是这个社区的社区民警,我就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崔圣菊说道。
自那时起,崔圣菊便下定决心,要从根本上理解社区现状。她给自己制定“延时3小时”工作制,每晚6点到9点去社区里上门走访,“刚开始,10户人家中能有三四家开门就不错了。”走访效果不理想,崔圣菊就在小区每个楼栋、单元门口甚至是小区的路灯杆上都贴上“小崔热线”,说是热线,其实是社区民警崔圣菊的个人手机号码。
每一通电话都承载着居民的期盼与信任,渐渐地,“小崔热线”在居民间口耳相传,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110”。
有一年,距离春节不到10天时间,一对老夫妻焦急地向崔圣菊反映,楼上租户家漏水,渗到自家卫生间里了。经调查,原来是二房东私自改造卫生间所致,而此时二房东已远在他乡。崔圣菊迅速行动,联系房东协商解决方案。电话那头,房东一听是崔警官,立刻应承下来。“是崔警官啊!你之前帮过我呢,没问题,我来处理。”临近年关,找工人维修困难,房东亲力亲为,迅速解决了漏水问题。据悉,自开通“小崔热线”以来,崔圣菊共接听电话60000多次,为群众解决了9000多件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警察来自人民”。崔圣菊始终把这句话记在心中。十二载春秋,昔日的“问题社区”已蜕变为今日的基层治理明星小区,她本人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仅“国”字号的荣誉就有: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全国政法系统忠诚卫士、全国三八红旗手。如今,“崔圣菊”这个名字已深深烙印在福润社区每个居民的心中,成为社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是崔圣菊学姐的故事,亦是广大参与基层治理的公安民警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平安指数”和“幸福指数”,把工作做到点子上、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着“人民观”践行在基层治理的点滴小事里。
在十个灯箱中,崔圣菊学姐的照片格外醒目。她面容饱经风霜但不失温柔,传递着让人安心的情绪;她的眼神坚定明亮,鼓舞我们奋发向上。作为警院学子,未来是江苏公安的新鲜血液,我们要跟随学长们的步伐,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为自己、为警队、为国家书写出新故事、新篇章。
报送单位:江苏警官学院
作者:李欣霏
我的手上有两张照片,左边照片里的女生,正在养殖基地与村民们一起忙碌撑着,她撑着一只小船在虾塘里来回穿梭,动作又稳又麻利。右边照片里的女生,身穿军装站在航母上,英姿飒爽、笑容灿烂。其实两张照片里的女生是同一个人,她的名字叫徐玲。
徐玲的身上有着很多的“第一”。中国第一批女水兵、中国人民海军第一位女操舵兵、辽宁舰第一女舵手……怎么样,厉害吧?而这些,都是徐玲用勇气和努力换来的。
大学期间,徐玲报名参军。初登“和平方舟”号就被操舵盘给吸引了:小小的一个操舵盘,怎么能操纵起万吨军舰呢?于是向舰长申请学习操舵。可舰长却给她泼了盆“冷水”:我国海军史上还没有女兵开过军舰呢!但徐玲的倔劲上来了:男孩子可以,女孩子为什么不能?她一再坚持,除了吃饭和睡觉所有时间都在学习水上知识、操舵原理。虽然之前已经接受了抗眩晕训练,但真到了船上,那感觉就像连续坐了一个星期的过山车。没办法,徐玲只能在耳朵上挂个塑料袋,一边学习一边吐。终于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徐玲如愿成为中国人民海军史上首位女操舵手。
2013年,徐玲因身体原因转业到地方海事部门。一次下乡活动中,看着革命老区的乡亲们生活还很艰苦,她心痛了。“我要去农村,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她主动请缨,来到黄花塘镇芦沟社区担任党总支书记,开启了领航乡村振兴的故事。
刚到社区的时候,爷爷奶奶们根本瞧不上她:这个当了几年兵的黄毛丫头行吗?开过航母,也不见得能办好村里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想到,徐玲直接从最棘手的问题做起。芦沟小区自来水线路长、管道老化、漏水严重,供到每家就成了沙漏一般,此前两任社区书记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徐玲上门走访,乡亲们个个没好气,还有人直接把火撒到她身上。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大家的不理解,徐玲回家后常坐在角落哭鼻子。但第二天,她仍能咽下委屈,斗志满满地重回工作。为了让乡亲们吃上放心水,她四处奔走,没日没夜地盯着新管道铺设,仅3个多月的时间,就解决了3年多来久拖未果的用水难题。从此,也让村民们对她心服口服。
徐玲最大的“苦恼”,是乡亲们说起她,首先还是“开航母”,其次才是“村支书”,她明白,乡亲们更认可她过去劈波斩棘的经历,如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更好地为民服务,成了她新的奋斗目标。一次走访,看到74岁的沈爷爷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儿,两人的午饭只有白粥配咸菜,徐玲的心情十分复杂。经过摸排,她发现大部分独居老人甚至一锅稀饭从早吃到晚,徐玲决心要为他们提供营养而又低价的午餐。
2022年5月,暖心食堂建成开张,社区老人吃饭只收5块钱,特别困难的免费。吃过午饭,还能看个电影打会牌,生活不再孤单寂寞。老人们都说:小徐书记呀不光是接地气,而且属于脸贴着地,想尽办法为我们服务。
肚子饱更要口袋鼓,为了拓宽本地农产品销路,徐玲还创新打造了富民直播间,培养本村主播。通过网络销售乡亲们的虾稻米、老鹅,年销售额超500万元。芦沟社区也先后获评全国“乡村综合治理示范村”、省“水美乡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现代化乡村样板。
从万吨航母女舵手到乡村振兴掌舵人,变的是岗位与身份,不变的是徐玲身上那份拼搏的精神,这也是新时代奋斗者应有的模样!新征程上,有许多像徐玲一样的人,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正是千千万万个他们和我们,共同奏响起新时代的奋进凯歌。
报送单位:淮安市广播电视台
作者:张又新
我是一名钳工,锉刀、砂纸和螺丝钉是我的亲密伙伴。可别小看我手里的这把锉刀,它锉出了大国重器,锉出了大国工匠追求极致的精神。
手握锉刀,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锉刀切屑量要控制在0.01毫米——就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八分之一。可能你会问,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为啥不用机器?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你,这机器有时候还真比不过我这双手。
大家请看,屏幕上的这个大家伙,是我们徐工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XCA4000,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吊”。它的最大起重量可以达到4000吨,在170米高度实现230吨的极限吊重,这相当于把四架C919客机,送到60层楼那么高!我们给它起了个响亮的外号:“珠峰之巅”。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个擎天巨臂,在研发试验中,曾因为承重部件螺纹轴达不到精度要求,而多次断裂。问题出现在哪呢?数十次失败后,团队发现,问题就出在螺纹的加工工艺上,特级技师孟维大师分析后提出:“螺纹轴断裂,是因为在高强度的拉伸过程中,受力不均,螺纹的加工工艺需要改进。”
小小的螺纹无异于“珠峰之巅”的阿喀琉斯之踵,螺纹加工本身就是十分精密的,现在要精而又精,谈何容易,它是对智慧、技术、意志的巨大考验。
在孟维大师的带领下,我和同事们一头扎进了研发工作。在精密零件上进行“微雕刻”犹如“刀尖上跳舞”。它要求把我以前精确到毫米的操作推进到微米,1微米只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七十分之一。或许对于常人来说,微米只是一个长度单位,但对于我来说,它代表的是大国重器的精度,考量的是大国工匠的匠心。
那段时间,我们无谓日夜,磨出血泡就挑破再来,眼睛疼痛流泪就擦干再干。不知经历了多少晨昏,也不知失败了多少次,终于,精确到微米的专用刀具出炉了。有了它,螺纹轴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得到质的提升。完全沉浸在兴奋中的我们接力再战,又先后攻克6种核心零部件生产技术难关,打破了过去是被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最终,经过50 多万次磨损及加载试验,超级起重机的核心零部件经受住了考验。
2024年的春天,河北景县春意盎然,生机勃勃。XCA4000起重机首秀,这个“钢铁大力士”将120吨机舱与28吨扇叶吊至160米高空,在相当于50多层楼高的高度实现机舱与扇叶的完美组装,惊艳了世界。这是大国重器在天空跳出的浪漫舞步,也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的工匠精神开出的绚烂之花。
现在,大家再来看我这双手,您还觉得它粗糙吗?
凭借着这双手,我夺得了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冠军,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去年来到北京,参加了共青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心里有说不出的骄傲!
从微米发丝到大国重器,从刀尖之舞到空中漫步,从漫漫征途到珠峰登顶,中国产业工人正在用双手创造中国精度、中国速度、中国骄傲!我期待,未来,我们产业工人的双手可以让更多梦想变成现实。就像我们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所喊出的口号:“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报送单位: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作者:于博、轻功、孟凡东
走进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可以看到靠近尾厅的展柜中摆放着一台显微镜,这件藏品是专用于指纹比对的显微镜。江苏警官学院的青年学生们看到它的发白的转轮、被磨平的齿轮,顿生敬意:这是要经过多少次的摸挲啊!它的主人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张双印。
时间拨回1983年,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渐冷的夜幕,父母决定给新生儿起名张双印。于是,一段奇缘似乎冥冥注定:双印双印,指纹即手印,足迹称足印。
长大后,自幼就喜爱侦探小说的张双印如愿考入警校,带着对刑警身份的憧憬,他果断选择了痕迹检验专业。在这里,张双印遇见了一生所爱——指纹。张双印深深迷恋着独一无二的指纹,独特且稳定的指纹也好像满足了他对于解密疑案的愿望。张双印常常打印出不同的指纹,熟练地使用着它的“老朋友”显微镜,反复地观察细节特征,再人为地进行指纹样本地变形、模糊,给自己出难题。警院的磨炼和自我的修炼伴随他度过了充实的大学四年,也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我愿意去!”“我来干!”这是东海县刑警大队技术中队的同事最常从张双印那儿听到的话。张双印自告奋勇,抢着干那些在别人眼中平淡枯燥、重复费神的指纹比对和核查工作。每天勘察过后,张双印总是乐此不疲地重复着一件件指纹样本的扫描、编号、入库、找特征点、比对以及核查。清风拂面、星月更替之间,他与指纹作伴;风吹日晒、蝉鸟嘈杂之际,他有指纹相陪。深入基层的刑警岁月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疑难案情,许多悬而不破,无证相佐的案件更是让他感慨不已。他继续埋头探索,坚信苦修能成正果,指纹能给答案。
机会不久便摆在了他的面前,双印新入警不久,东海居民刘奶奶家被盗,老人流着泪对他诉苦,丢失的是准备用作小儿子娶媳用的祖传金饰!双印赶忙一头扎进指纹库,千日练兵一时需,汗水涔涔从脸颊溜走……纹形辨识,排除,筛拣。特征点比对,三角,分歧,分叉,起点,终点!一,二,三……七,八!八个细节特征点全部符合,同一性确认,找到了!仅四小时后警方就根据张双印的比对结果锁定了嫌疑人,值得一提的是,该案的告破还带破了其他盗窃案件10余起。当刘奶奶激动地握紧张双印的手时,小伙子再一次从心中认定了指纹技术在公安工作中重于高山的作用:微如斯,重于山。
“如果说指纹破案好比是开锁,那么尽心、细心、恒心就是最好的钥匙,把细节做到极致,就找到了开锁的秘诀。”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所以不论现场多危险,他都愿意下细功夫,不错过任何蛛丝马迹。
一盏灯起万人众,张双印把自己的工作技巧、工作经验无私地提供给了公安指纹战线。2010年,“张双印工作室”成立,在工作室的带动下,连云港市通过指纹查破案件1万余起,比中破获各类有影响刑事案件1000余起,连续16年通过指纹直接查破部省督办恶性凶杀案件,通过会诊攻坚、指导研究、特征图谱绘制、复核认定等为全国命案积案侦破提供服务1000起以上。指纹技术在他的推广应用下起于微尘而平步高壑,为公安刑事侦查等工作立下赫赫战功。
从警至今20年,张双印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2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9次,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公安百佳刑警等诸多荣誉称号,是近年来全国刑侦指纹战线的一面旗帜。
张双印学长回母校,到指纹馆参观时,也在这台他用过的指纹显微镜前驻足观看了很久。我们常为宏大之事所震撼,殊不知高楼起于累土,长征始于足下。张神探驻足之际,想的不是自己因为指纹取得的荣誉,也不是命运的冥冥注定,而是每一个坚持的、专注的、沉下去的夜晚,那些比对指纹的夜晚。夜色中那静谧而锋利的光芒,为后辈指引了一条前行的路。
微小见真章。虽然我们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张双印一般的指纹高手,但他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学习工作精神确是人人应当追求和看齐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警察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我想,我们从张双印的事迹中,从千千万万值得人民信赖的公安前辈的事迹中学到的,正是蜕变,踔厉,努力锻造自身坚强战斗力,实现自我完善,最终成长为人民所期盼的公安民警的精神力量!
报送单位:江苏警官学院
作者:褚琦
“妈妈,爸爸去哪儿了?”“爸爸呀,到很远的地方执行任务了”。厦门开往连云港的高铁上,佑宝依偎在妈妈身边。这样的问题,佑宝每天都会问一遍。今天的这趟旅程是佑宝和妈妈第5次回到爸爸的家乡。刚下车,佑宝就张开双臂扑进爷爷奶奶的怀里。他从出生就没有见过爸爸,可是爷爷奶奶的怀抱里,有爸爸的味道!
“我爸爸叫张浩,他是开飞机的大英雄。看这是他的军功章!”,佑宝总是喜欢向小朋友这样介绍自己的爸爸。佑宝可没有吹牛,张浩叔叔的确是一位英雄。这枚金灿灿的军功章是佑宝的心肝宝贝,睡觉前要摆在枕头边,睡醒后要摸摸它才肯起床。
张浩叔叔是一级飞行员,两次荣立三等功。他是经验丰富的特情处置教员,是官兵心中的“定海神针”,只要一穿上飞行服,他的眼睛里就闪着光芒。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人,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34岁!
2017年1月19日晚6时57分,张浩叔叔在执行夜间飞行训练任务时,所驾驶的直升机突然双发停车,直升机瞬间失去动力,急剧下坠。凭着丰富的飞行经验,叔叔立刻判明直升机险情、立即选择迫降。可此时直升机下方分布着炼油厂、居民区,人口密布,一旦飞机坠入,后果不堪设想。千钧一发之际,张浩叔叔艰难操纵直升机避开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却错失了直升机最佳处置时刻,直升机在坠地的那一刻发生翻转爆炸,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张浩叔叔壮烈牺牲。当战友们找到他的遗骸时,他的一只手还在紧紧握着操纵杆……
20秒,最后的20秒,张浩叔叔还在尽最大努力调整方向,让飞机远离居民区、坠毁在废弃民房的。在生与死之间,他甚至都没有选择,就毫不犹豫把死亡留给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我猜“飞机坠落的时候,张浩叔叔的心里一定在想,千万别撞毁了别人的家……”可是,他们自己的一家三口,却成了天人永隔,一个在妈妈肚子里安睡,一个在骨灰盒里安息。那一夜,直升机下方的万家灯火里,应该会有很多个孩子安睡在爸爸身边,可他却再也没有机会听到自己的孩子叫他一声爸爸!
41天后,佑宝来到这个世界,会坐了、会爬了、会走了、会叫爸爸了。他多想骑在爸爸的脖子上抖抖威风,多想让爸爸抱着他见识一下战机的神气…… 可是爸爸在哪儿呀?
空军航空兵某旅营区的一架战机前,飞行员叔叔抱着佑宝,拍下一张珍贵的合影。佑宝小小的身影在阳光下拉得很长,他认真敬礼的模样,仿佛是在致敬从未谋面的爸爸。
张浩叔叔是佑宝心中的英雄,也是我们所有人心中的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正是无数英雄和烈士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才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7岁的佑宝或许还不明白爸爸去哪儿了,可我想告诉佑宝:我知道他的爸爸在哪儿。有中国领空的地方就有爸爸,有飞行任务的地方就有爸爸,有国旗的地方就有爸爸,有胜利的地方就有爸爸。你看,每当呼啸的战鹰划破天际,那就是爸爸对你张开的怀抱!
报送单位:灌云县委宣传部、灌云县新区实验小学
作者:钱阳、王重明
我的家在一个叫黄窝的海边小渔村,传说这里是凤凰飞落的地方。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村里人祖祖辈辈在这片海域上忙碌。可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逐渐萎缩,村民生活陷入了困境。黄窝村成了当地最穷的贫困村,人送外号“黄土窝”。穷成什么样呢?你们看,村委会大门上密密麻麻,贴的全是催债的小纸条。
2000年,张立祥伯伯当上了村支书,那段时间村民们经常看见他一个人站在海边发呆。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日子却过得这么难呢?不行,这黄土窝的穷帽子我必须给它摘掉。
可是让全村人富起来,不是想想就行的。张伯伯的第一个举措就是海水网箱养鱼。由于经验不足,项目没成功,还欠了银行十几万。接着养羊栖菜,又赔了。唉,真是雪上加霜啊!
村民们全都泄了气,“钱哪是那么好挣的?咱村就认了这穷命吧”。可张伯伯不服输,他发现村里有几个老渔民,靠着海边养的十几亩紫菜,每年都能赚几千块。咱黄窝村的条件不正好适合养紫菜吗?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
那一年,国家开始实施海洋法,张伯伯召开大会,决定申办海域使用证,花了3万块买下3千亩海域,准备分给家家户户养紫菜。可是,没有养殖经验的村民们,任他张立祥磨破了嘴皮也不买账,你推我挡,谁都不要。张伯伯明白,这是穷怕了。他琢磨着,那我就自己先做出点样子来。做好了,不怕村民不跟上。可是钱从哪儿来呢?他一溜烟跑回家,拿起房产证就要去银行抵押贷款。妻子一听就急了:“好你个张立祥,一家老小省吃俭用就买了个小房子。这要是紫菜养不好,我们娘俩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可张伯伯说:“我是村书记,这个头我必须要带。你放心,我一定能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他一转身就去银行贷了30万。
资金到了位,张伯伯开足马力地干,熬到紫菜收割结束一算账,卖了35万,刨去贷款和工人工资,只赚了4千块,可张伯伯比赚了大钱还开心。村民们看到养紫菜真能赚钱,果然都跟了上来。第三年,村里76条渔船全部转产。到了2017年,黄窝村就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紫菜第一村”,只有200户的小渔村,年产值接近2个亿。贫困村成了“全国最美渔村”,黄土窝呀变成了黄金窝!张立祥伯伯开玩笑地说:“你们看,我家的房产证可真是咱们村的福星呢”!村民们却说:“张书记,您才是我们村真正的福星啊!”
叔叔阿姨,如果您现在来我们黄窝村,我一定请您尝一尝“凰窝紫菜”、住一住“凤凰山居”,想吃什么海鲜你随便选,保准鲜得你不想回家。张伯伯说:这算啥?用不了多久,九道湾山地车,儿童无动力乐园,露营基地通通都要建起来!哇,想一想都期待得不得了。
大人们说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我们小孩子不太听得懂。可是,村子里的壮劳力再也不用背井离乡,我们也不再是天天盼着父母回家的留守儿童。我们和城里人一样,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当年究竟有没有凤凰飞落黄窝,没有人看见过,可是现在,张伯伯的福星房产证啊,正带着幸福飞进了我们的黄金窝!
报送单位:连云港市海州区委宣传部、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
作者:董泳杉、魏淑婳
这是块不起眼的旧写字板。它的主人,是已故的常州经开区五一村乡村振兴领路人——“老梅书记”梅鹤康。在生命最后4年里,老梅书记就靠它与人交流。
故事要从1997年说起,46岁的梅鹤康被推选为村书记。此时的五一村,是远近闻名的贫穷落后村,而他一手创办的江南实业集团,却是年产值3.5亿的大型企业。村民们嘴上不说,可心里都在犯嘀咕:这个人,真的舍得放下自己的大企业不管,来村里当个书记?
上任第一天,老梅书记干了两件事儿。第一件:村里的五一广场上,把五星红旗升起来。第二件:用村头的大喇叭向全体村民承诺:“村民们,我是老梅啊!我当村书记就是为村民谋福利!大家伙放心,从今往后,我会用实际行动,让全村百姓打心眼儿里都说共产党好。”老梅书记的声音又洪亮又干脆,听着就让人安心!
这可不是一句漂亮话!全国首家通天然气的村,率先通自来水的村,率先全员办理养老、合作医疗、失地农民保险的村,率先农民公寓引入物业管理的村。每一个“率先”,都浸透着老梅书记的心血。他用22年的时间,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
2007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农民集中居住”,五一村被赋予“先行者”的重任。老梅书记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联合开发房地产!可村民们不愿意,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五一村地处偏僻,建了房子卖给谁?亏了怎么办?”村民代表大会上,梅鹤康掷地有声一句话就解了大家的心结,“赚了全归村里,亏了我自己承担!”事实证明了他的眼光和魄力,这个项目一下子就为村里增收5000万元。
五一村的人都知道,老梅书记的办公室就是个摆设,要想找到他,那你就要到村里各处转一转。有垃圾的河边上他准保在,有矛盾的村民家里他准保在,损坏的篮球架下他准保在。22年里,老梅书记在五一村里走啊——走啊,走出了首批“全国文明村”,走出了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村第29名。
五一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可老梅书记却病倒了——确诊喉咽癌,声带切除、食管切除,病魔折磨得他痛苦不堪。饭吃不下,话说不出,消瘦得脱了形,可术后不到两个月他就赶忙回到村里,他惦记着没完工的老年活动室、便民服务大厅。老伴儿心疼得直掉眼泪:你不要命了吗?说不出话的他只是挥挥手一个劲傻笑,意思是说:你看,只要能回村里,我什么病都没了。村里的老伙计们心疼他:“你看你,话都不能说了还这么拼”老梅书记指指嘴巴又摆摆手,在写字板上用力写下:“共产党员,靠干不靠说!”可是不久后,因为病情加重,老梅书记再次住进重症病房,弥留之际,他用颤巍巍的手写下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村里的防汛都安排好了吗?
老梅书记走了,五一村里再也看不见那个身板挺直、到处查看的身影,再也听不到洪亮干脆、让人心安的声音。只有村史馆里的写字板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还带着老梅书记的体温。这块写字板,是一个共产党员一心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见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缩影。正是千千万万个“老梅书记”用生生不息的奋斗绘就出了中华大地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报送单位:民进常州市委会
作者:周二中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死前日记》。让我信手翻开一页,为你朗读其中的一段文字; “在你的刀戟没有加在我的项颈之前,我绝不放下为贫苦人民奋斗的责任,而有自暴自弃的行为。”
短短数语,却体现了一位19岁少年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日记的主人名叫贺瑞麟,1928年被敌人逮捕后,他在狱中以顽强的毅力写下《死前日记》等八册笔记,记录敌人的残酷暴行和同伴们的顽强斗争。牺牲前,他将日记托付给狱友转交给党组织。可是,当《死前日记》经历了种种波折终于在1952年被辗转送到雨花台烈士陵园时,早已变得残破不全。受限于技术条件,此后的67年里,日记一直被封存于文物库房中。《死前日记》仿佛到了“濒死”的边缘。
直到2019年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启动,这本《死前日记》终于重新出现在了文物工作人员的眼前。修复人员马恩来说,《死前日记》修复前兼具残缺、水渍、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等相关病害,且有继续恶化发展的趋势,亟待修复。而修复中最难的地方在于“配纸”。这是因为该日记为现代纸,传统的手工纸已不能满足修复要求,只能采用纸浆法重新造纸,而重新造纸则需要与文物本体接近、材料相仿的纸张。为此,工作人员特意寻找到了70多年前生产的纸张,将其打成纸浆后,精心制作出补纸,这才让濒危的《死前日记》有了抢救的可能。就这样,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修复人员们从前期整理及数据检测、消毒杀菌、清洗、配纸、修补、折页、裁切、缝线、浆背、上书壳,到修复后数据检测,耗费近5个月,终于让这本《死前日记》获得了“重生”!
此后,为了充分挖掘革命文物的丰富精神内涵,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利用好,2019年11月,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开展了名为“红星计划”的雨花英烈史料抢救挖掘和传承利用工程,全面征集与雨花英烈相关的史料及文物,从重要实物到口述史料,从代表性物品到影像资料,都在征集范畴之内。在全局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先后征集入库1022件/套藏品史料,极大丰富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藏文物资源,为传播雨花英烈事迹,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坚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为了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9年,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成立了雨花英烈事迹宣讲团,持续开展“七进”工作,走进学校、企业、机关、社区、军营、网络、农村宣讲红色故事;2023年6月,开启了为期三年的“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全国巡展活动,雨花英烈的事迹与精神走进了北京、广州,也送上了雪域高原;2024年3月,“革命文物故事开讲啦”——雨花台红色思政课进校园活动开启,走进南京市大中小学,运用革命文物这一“生动教材”,带领青少年回溯红色历史、感悟英烈初心……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十年来,雨花台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努力修复英烈们留下的革命文物,大力弘扬文物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从《死前日记》之“重生”,到今天更多的革命文物焕发生机,雨花台人一直在努力,努力让英雄的精神熠熠闪光!
报送单位: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
作者:姜慧
2023年3月9日,春寒料峭,白花簇簇,宜兴殡仪馆里聚集了200多人,他们自发前来送姜达敖老人最后一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老人,如何赢得了这多人的爱戴?关于姜达敖老人的故事,我想从我手中的这份委托书讲起。
那是2010年的一个寒冷冬夜,宜兴爱心志愿者赵琴芬听到几声轻微的敲门声,打开门,一张苍白的病容出现在她眼前,居然是姜达敖。赵琴芬一下子愣住了:姜老不是去北京动手术了么?怎么又回来了!那是一场性命攸关的颈动脉手术,一旦失败,姜老将永远无法正常生活,是什么让他冒着生命危险溜了回来?
在昏暗的灯光下,姜达敖颤抖着写下了一份委托书,连同一张10万元的现金支票,递给了赵琴芬,他说:“赵老师,万一我有所不测,就请你按照委托书上列出的项目,一一兑现我的那些承诺……”他的声音微弱而坚定,眼里没有恐惧,只有牵挂,但他牵挂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那些他曾经承诺要帮助的人。
所幸,命运眷顾大爱之人,姜老赢了!赵琴芬退回了10万元,但留下这份珍贵的委托书。
在姜达敖三十多年的行善路上,捐款金额超700万元,帮助人数超3800人,这份委托书不过是其中的片鳞只甲。八十年前,姜达敖出生在宜兴高塍街上的一户贫苦人家,从大学辍学后,做了18年搬运工。改革开放后,姜达敖与妻子联手办起了企业,从一个校办小厂逐步壮大成实力雄厚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他总说:“是党的好政策成就了我,所以我要回报社会。”姜达敖如是践行了一生:帮助老党员和困难职工,捐助山区孩子,遇到天灾人祸便抢着捐款捐物,爱心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就像一名老红军,在播撒爱心的万里长征中,不知疲倦地跋涉。
最初,家人们看到姜老将辛苦赚来的钱一次次捐出,也不免心疼。然而,当大家看到受助者脸上感激的笑容,以及眼神中重新燃起的希望,他们突然懂了:慈善所给予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种大爱。随后,全家人都陆续加入了慈善行列,爱的火炬在这个家族接力传递。
姜达敖老人的妻子至今记得2005年1月的那个深夜,姜达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妻子轻声询问,姜老犹豫着开口:“今天开会时,我听说东海有个人叫丁照,跟歹徒搏斗牺牲了,他这一走,家里顶梁柱塌了,儿子才3岁,一家4个老人,全压在他媳妇肩上,家里也就两亩地……咱不能让烈士血脉受苦啊!我准备把他儿子收做干孙子。”话还没说完,妻子已紧握住他的手。
随后,姜老多方奔走,为丁照争得了烈士称号,为丁照的家人申请了烈属待遇,并收养了丁照的儿子,且许诺每月资助5000元直到孩子成年。这不单是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一束阳光。丁照的儿子,那个年仅3岁的小男孩,在姜老的关爱和资助下,逐渐成长为一个阳光、自信的少年。他曾在一次学校演讲中含泪说道:“是姜爷爷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书读,有梦追。我长大后,也要成为像姜爷爷那样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看呐,爱的火炬又传递在了新一代人的身上!
八十一载人生路,爱心足迹遍神州,对于姜老的离去,有人说:“可惜了,世上又少了一个好人。”但我不禁想起了总书记的话:“要大力弘扬奉献精神,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来。”姜老的一生,正是这种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要像姜老一样,将爱心和奉献精神传承下去。姜老,您放心,这场爱的接力永不停歇,您后继有人!姜老,我们想您了!
报送单位:宜兴市委宣传部
作者:张佳慧
这是一张特殊的休假申请表,来自一名普通的公安督察大队教导员——潘永兵。
写下这份申请时,女儿刚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16年没有休过年假的潘永兵,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多陪陪女儿。可因为工作太忙,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从几月几号休假,到几月几号结束,所以,在写日期时,他犹豫再三,只写下了一个含混的:2022年。
刚写下这张申请表没多久,7月31日,夏季打击治安犯罪“百日行动”进入攻坚期。因为任务繁重,潘永兵连续24小时值班。当天晚上去所队巡查时,潘永兵感到颈部及头部一阵阵疼痛,他想,可能是太累了,休息休息就能缓解。可第二天一早,潘永兵头部转为剧痛,历经2次紧急转院抢救、9天生死搏斗,他再也没能醒过来,生命就此定格在2022年8月10日。
病床前,女儿紧握着爸爸冰冷的手,泣不成声:“爸,您又失约了……”
其实,早前潘永兵就查出心脏早搏,但他坚持背着动态心电图加班加点。家人、同事无数次催他去治疗,他总说,“我这年龄,这点毛病,扛得住。”“忙完这阵子我就去。”其实大家都知道,他是不愿意离开工作一线,就像一个人民子弟兵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阵地一样。
17岁参军入伍,16年部队服役,16年警队服务,他的青春和事业写满了“忠诚”和“奉献”,“责任”和“担当”,却始终写不出一张休假申请表。
他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查办案件、维护治安、督察督导,他始终冲在一线,守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2006年转业后,潘永兵扎根乡镇派出所10年。从什么都不懂的新手民警,到一方治安一肩挑的派出所所长,法律条款、服务指南他熟记于心,辖区人口资料、人员情况甚至家长里短,他都能信手拈来。这不是靠他的天赋异禀,靠的是他无比的工作热情和全身心的精力投入。
他是群众眼中的温暖家人。他常说:“把群众当‘家人’,视群众事为‘家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2015年4月,潘永兵在走访中发现74岁的黄压明是一名无户籍老人,并且先天性聋哑,靠种地为生。潘永兵立刻带着户籍民警,查资料、翻台账,请求多方协调,三天内就为老人补录户口,办理了身份证和低保。
生活中的潘永兵,风趣幽默,唱起歌来慷慨激昂,写起诗来侠骨柔情。他和妻子在部队结缘,彼此相濡以沫、半生扶持。出事的那天早上,在医院值完夜班的妻子因为手机静音,错过了爱人的电话,这成了她心中最痛最悔的记忆。整整两个月,她不开口说话,捧着潘永兵厚厚的工作日志发呆……
2年过去了,潘永兵的女儿经常想起高考结束那天,考场外的爸爸捧着鲜花的憨憨笑脸,那是父女难得相伴的幸福时光……她想对父亲说:爸爸,我也是共产党员了,如果有机会,也想当一名人民警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至死仍奋战在为民服务一线的潘永兵,用生命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在我们身边,还有无数个“潘永兵”,他们勇挑重担、冲锋在前,谱写着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赞歌,让党旗成为中华大地最耀眼的一抹红!
报送单位:涟水县委宣传部、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涟水县公安局
作者:陈睿、杨梦梦
我手上拿着的是一块炮弹片,是我爸爸当年从战场上带回来的。我爸爸的身体里曾经也有过这样的一块弹片!我的爸爸叫於如桂,是一名参加过南方边境保卫战的军人,因为作战勇敢,还曾经荣立二等战功。
爸爸经常给我讲他和战友们的战斗故事。他们一起冒着枪林弹雨,爬高山、越悬崖、过雷区、抢救伤员、运送弹药,都是过命的战友情。战争是残酷的,可谁都有家人,都有牵挂。于是,在前线阵地上,他们彼此承诺:“活着的都要替牺牲的战友尽孝!”
那是边境保卫战中的115战斗,爸爸高烧39.5度,依然不下火线。激战正酣,突然,敌人一枚炮弹不偏不倚打在了爸爸身旁,他被冲击波掀起4米多高,重重地摔在碎石堆里,双腿和右脚骨折,左臂被弹片深深嵌入,整个人昏迷不醒。万幸的是爸爸被战友抢救了回来。可就是在这场战斗中,爸爸10名来自金湖的同乡战友却壮烈殉国,长眠南疆。
1986年4月,爸爸退伍回乡,响应政府号召,他选择了下海经商。38年过去了,爸爸在商海摸爬滚打,算是站稳了脚跟,可这些年里,生意也曾多次受挫,甚至有两次到了破产的边缘,但当年在老山前线的为牺牲战友尽孝的承诺,爸爸一直刻在心里,也未打过折扣。
正因为如此,从小我就有很多爷爷奶奶,周爷爷、王奶奶、于奶奶、张奶奶……去年立冬后,天气骤凉,爸爸心中牵挂着爷爷奶奶们。星期六一大早5点,他就把全家人叫醒,带着我们回金湖老家,给爷爷奶奶们送棉衣、换棉被。当天中午,他还在王奶奶家做了一桌饭菜,王奶奶边吃边夸:“好吃”!爸爸也开心地说:“明年您老过生日,还是我下厨!”
春节前,爸爸带我去烈士于大红叔叔家。于奶奶患有老年痴呆症,身体已经一年不如一年,眼睛也看不清了。一进门,看见被病魔折磨得憔悴的于奶奶,爸爸红着眼喊了声:“妈!”于奶奶一把拉着他的手,抚摸着他的脸,流着泪说:“孩子,妈想你了!”我不知道于奶奶想念的是于大红叔叔,还是爸爸,只见爸爸紧紧抱着于奶奶,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不出话。我的眼泪也止不住的往下流。
最近几年,爸爸信守承诺,默默无闻替烈士尽孝的故事开始被媒体关注,看了报道,我才知道爸爸已经上千次走进爷爷奶奶们家中尽孝,累计拿出了500多万元,为烈士亲属改善生活。不仅如此,爸爸还热心公益,作为一名老兵,他几千次伸出援手帮助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打记事起,爸爸就教导我:“於如桂是你的爸爸,於如桂牺牲的战友们也都是你的爸爸,你要像爸爸们一样,做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男子汉!”现如今,在爸爸们的影响下,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红领巾志愿讲解员。我要扛起父辈的旗帜,肩负起我们这一代少年的责任,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报送单位: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
作者:於谢安、马云飞
这是一瓶种子,却不是一瓶普通的种子,而是满含着强国梦想的“中国种”。今天,我就来讲一讲这瓶种子的故事。
在苏北水乡的盐城,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农业科研单位——盐都区农科所。只有14间加起来不足400平方米的平房,只有12名在编人员,却需承担服务全区1650万亩耕田农作物的任务。但也就是这样一个设施简陋人力不足的农科所,建所49年来,累计选育出稻麦新品种31个,拥有国家植物新品种16项,获得省、区、市各类科研奖项17项,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0多项,成果转化18个,推广种植面积超200万亩,直接实现粮食增产达1亿斤以上!你问成功的秘诀?拥有一支敬业、专业,甘于吃苦,勇于奉献团队,就是他们向人民交出高分答卷的秘诀所在。
多年来,区农科所的研究人员始终铭记“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教诲。为培育良种,解决育种问题,农科人员长年深入于田间地头,奔波于南疆北土。为精细选种,保证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农科人员更是以大浪淘沙的精神,以过细的恒心和纷繁的劳动去确保种子的优良。单就选种来讲,一个系代有300多种的实验材料,7个系代就是2100多种,其中每一个品系都要单独剪80个单穗,而且是要挑满足、符合要求的来剪——好中选优,优中选精,这个工作量无异于大浪淘沙。每年的选种季节,盐都区农科所团队的7个同志每天要剪出超4000个单穗,一周就是20万个,双手被剪刀磨得水泡叠水泡、老茧叠老茧。每天不停地弯腰、低头、检查、剪取材料,这样一系列的动作高强度地重复下来,腰肌劳损早已是常态。
并不是每一次的辛苦付出都能有相应的回报,稻麦育种的过程犹如大浪淘沙,品种杂交的失败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几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农科人员也为此痛哭过,崩溃过。但是,为了能获得优良品种,同志们擦干眼泪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咬紧牙关,重头再来。近五十年的汗水与坚守、钻研与专注,舍小家,为国家,终于衔起了一粒粒金灿灿的“盐”字号高产优质稻麦种子,为保障全区粮食的安全奉献青春力量。
选种有时还要面临一些特殊要求。2021年区农科所接到省里下达的任务:寻找带有毒性的土壤并孕育出带抗毒性的种子。为能从茫茫大地中寻找到合适的“毒性”土壤,所里六名同志不顾个人安危,顶着自然条件及周边环境恶化的情况,连续多天奔波于相关田块。三名女同志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身体不适,其中两名同志脸部中毒浮肿,还有一名同志双手严重溃烂。面对困难,大家始终没有停下奔波探索的脚步,最后终于在三块地块中找到了上级所需的土壤,同时也从这块特殊的土壤中筛选到了特殊的种子。
小小一粒种,凝聚科研心。在每年的三月份到六月这段选种季节里,盐都区农科所从所长到每一名农科人员,都会和农民朋友一样,天一放亮就蹲在田块边,踏进泥田里。他们通过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将科研论文写在五彩的大地上,让选种育种工作结出丰硕的成果!
默默的敬业,长年的辛劳,也催老了几代农科人。在区农科所,党支部副书记陈元洲,因常年在户外工作,才四十出头就被人称为陈老爹爹。还有人打趣他“远看以为是收破烂的,近看又像个卖煤炭的”。其实这位早已是在全省响当当的水稻育种专家!
现在,你可明白了他们的成功秘诀?——用“餐风露雨,南北奔波”,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就是盐都区农科所用心浇灌的答案。一粒种子也许很小,但孕育的希望却是很大,一个农科所也许很小,但怀揣的理想却是很大。甘于吃苦,勇于奉献,愿你我也如盐都区的农科人员一般,精心培育梦想的种子,在强国路上阔步进发。
报送单位:盐城市盐都区博物馆
作者:施意捷
南京市消防博物馆珍藏着这样一个消防头盔:头盔的外面本来是银色的,但现在已全然变成了炭黑色,上面斑驳着一片片或凹或凸的灰质褶皱和裂纹——这是一个被大火严重烤化变形的头盔。
这个头盔的原主人是现任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队鼓楼区大队方家营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共产党员丁良浩。今天,我就来讲一讲这个头盔和它主人的故事——
2016年4月22日,靖江市德桥仓储有限公司突发大火,南京市消防支队副支队长何凯、指挥中心主任王德智、特勤一中队中队长马兵和战士赵杰、罗忠臣,方家营中队队长助理丁良浩,迅速组成突击队,负责赶赴火场关闭阀门,断供火灾燃料。
丁良浩、赵杰、罗忠臣三人在前面寻找阀门,负责关阀,何凯、王德智、马兵三人在他们身后用水枪和泡沫管枪实施喷射掩护。
十米!在距离着火罐10米远的位置,丁良浩、赵杰、罗忠臣三人终于找到了第一个阀门(编号2403),但阀门是内四角形的结构,咬口位置很难判断,所以很难和扳手咬合。而侧旁的罐体上,火魔正呼呼乱舞,不断滑坠下来的以及四周流淌着的火魔,随时都有可能把他们吞没。何凯、王德智、马兵三人在身后不断地向他们喷水、向烈焰喷射泡沫,气氛紧张而焦灼。
丁良浩等三人在大火中摸索着,让套筒与扳手相配合,终于将阀门扳动起来。“一!二!!三!!!”“一!二!!三!!!”……三人一起使劲,一点一点地,扳了两分多钟,终于关上了这个阀门!
五米!2404阀门距离火点更近,只有5米的距离。火焰噗噗呼呼噼噼啪啪的嚣叫声不绝于耳。尽管身后有战友的奋力掩护,但是强烈的热辐射和热烫的积水还是深深刺激着丁良浩等三人。扛着肌肤灼痛,忍着呼吸困难,他们坚定地向2404阀门的位置摸索着走去。此时水深及腰,阀门完全淹没在水下。水中处处皆是纵横交错的管道,无论队员如何小心,也难免一次次被绊倒。近了,更近了……在大火的高温辐射下,他们无法直立行走,只能躬身蹚在热烫的积水和泡沫里,拼力搜索着阀门……
终于,有位队员摸到了2404阀门。于是三名队员齐心协力,用时大约三分钟,终于将阀门关闭!
一米!最后一个亟待关闭的阀门2401,距离火场的中心只有一米。着火罐就在身边,流淌火触手可及,地上的油、水和泡沫已高到了胸口。后面负责掩护的战友拼命喷射水和泡沫,试图阻止流淌火靠近关阀队员。但是流淌火实在太多,偏偏这时又突然一股大风掠过,流淌火“呼”地一下窜向关阀队员,最前面的丁良浩躲闪不及,油烟呛得他直咳嗽。
而他们此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已燃烧了很久、高温膨胀的油罐随时可能爆炸,火场中六名消防员的生命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当三名关阀队员靠近2401阀门时,阀门和流淌火只相距1米。冲天的火光几乎吞没了他们的身影。身后的战友奋力掩护:向他们喷水降温,向流淌火喷射泡沫阻止火势蔓延。远处的指战员揪心死了,在电台里不断地嘶喊着:注意安全!但是,不冒险,焉能关闭阀门?!
丁良浩、赵杰、罗忠臣,三位英雄强忍着大火的炙烤,摸索着给阀门套上扳手。“一!二!!三!!!”“一!二!!三!!!”……他们咬紧牙关,一起用尽了洪荒之力,终于关上了阀门!
撤回来之后发现,他们的身上伤痕累累,隔热服边缘被火烤焦了,头盔被炙烤得出现了奇形怪状的褶皱与裂纹,其中丁良浩的头盔烤化变形得最为严重,几乎炭化。难以想象,他们当时忍受着多么巨大的折磨,但竭诚为民的初心和使命使得他们毅然赴汤蹈火、迎险而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说:“长期以来,消防队伍作为同老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的队伍,有警必出、闻警即动,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特别是在重大灾害事故面前,你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作出了突出贡献。”消防英雄们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了总书记的嘱托,践行了“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誓言!
报送单位:睢宁县作家协会
作者:李磊
这个可爱的玩偶叫“小山”,是张用宪爷爷从2024“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带回来的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前不久,张用宪爷爷被授予了“全国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的称号。
1960年,张爷爷考上了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便与林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东北小兴安岭到玉龙雪山密林深处再到家乡宿迁的县城林场,整整60年,他以树为友,爱绿护绿,将自己的青春融进了茫茫林海。
张爷爷最喜欢的事就是骑着自行车,背着水壶和照相机,带着笔和记录本,寻找和研究宿迁的木本植物和古树名木。他曾花费8年时间,骑坏了4辆自行车,一天骑行100多公里,写成了《宿迁市木本植物志》,让古树名木有了自己的地图。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2200多岁的项王手植槐竟有一半枯死。为了给项王手植槐治病,他早出晚归,多次到北京和南京向林业专家请教,修改完善复壮方案10余次。其间,他不慎受伤骨裂,打上了石膏,却坚持每天去现场查看救治情况,亲手给项王手植槐换土、施肥、浇水、涂油防腐……如今,这棵手植槐已成为名震四方的“天下第一槐”!如果没有张爷爷,周恩来故居内的观音柳、清代大诗人袁枚的手植藤可能都已经病死,如果没有张爷爷,宿迁三台山的水杉林、龙王庙行宫古树群等许多承载历史记忆的古树名木很可能早不复存在。所以大家都说张用宪就是“古树名木保护神”。
但他最喜欢我们叫他“树爷爷”。去年学校的一次升旗仪式上,我第一次见到“树爷爷”。他满头白发,系着红领巾,号召我们争做志愿先锋。他自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1995年起,张爷爷便开始担任志愿宣讲员,30年如一日,无论怎么忙、身体怎么样,他始终认真对待每一场宣讲。即便已87岁高龄,他在每一场宣讲前仍坚持备课,用电脑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
张爷爷结合宿迁本地情况,自编了30多万字的教材,同时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史学习教育等800余场,先后向30余万青少年传播绿色理念。闲暇之余,他就到当地的农业部门免费“坐诊”,为他们解决树木种植、病虫害防护的问题。他还在当地老年大学开设花卉专业课,自编的28万多字的《花卉与生活》,在2016年12月被江苏省老年大学协会、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评为自编优秀教材。张爷爷一直说:“党员退休不褪色,我一定会和大家一起,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前段时间,我和老师们一起拜访了张爷爷。他和蔼可亲,生活俭朴。我看到他的椅子很旧,椅子腿上缠了一圈又一圈的绳子,有条腿还穿了只“鞋”。原来这是张爷爷1981年从云南回乡时带回来的,这么一看,这椅子的年纪比我爸爸都大了。张爷爷说,我们不仅要保护自然环境,更要从点滴做起,节约资源。临走时,张爷爷将“小山”送给了我,他说:“我们一起努力,建设更加美丽的大自然。”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一圈圈年轮,镌刻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一片片绿荫,见证着“树爷爷”的初心坚守。在我们的《学生读本》中有篇文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这些“小树苗”们一定会和“树爷爷”一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报送单位:宿豫区委宣传部、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
作者:马霞、李翔宇
这是一张火红的代表证,那鲜艳夺目的红色,如喷薄而出的朝阳,似热血澎湃的青春。
2022年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在花木之乡沭阳县,大家正跟随摄像师的镜头慢慢寻找:看到了!看到了!那个花乡姑娘!她胸前佩戴着醒目的红色代表证,正聚精会神地聆听党的工作报告。
她叫李敏。大学毕业后,因为左臂残疾的原因,她迟迟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2012年,党的十八大成功召开,中央把“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写进“一号文件”,这让李敏心中一亮。不久后,她就回乡开了一家网店。
万事开头难,残疾女孩创业更难。一个人,一只手,从运输、销售至包装、发货、售后服务,每个环节都不能大意,那两年,她时常要忙到深夜。有一次,客户订购了2000棵花椒苗,而花椒苗上布满尖刺,当她花了一整夜的时间完成包装后,五个手指头都被刺得千疮百孔,那一阵阵揪心的疼,一直持续了好多天。在李敏的不懈努力下,网店慢慢红火起来,从一天三五单到几百单,年收入突破了六位数。李敏被评为“十大优秀淘宝人”,她的奋斗故事被拍成了纪录片,带到联合国总部宣传展示。
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李敏积极参加“返乡兴村新村干”选拔,走上了村支部副书记岗位。上任后,她在全村开展了电商培训,将自己的网店经验倾囊相授,还创办了公益直播基地,帮助村民将花乡沭阳的“沭派盆景”销往全国各地。
“李敏能干好,我们就能干!”同村人受到鼓舞,纷纷行动起来: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回来了,村里六七十岁的老大爷学会打字当起了客服,大妈也走出厨房、拿起手机上线直播……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流量变成新农资——如果你也看到过这些新鲜词,没错,那说的就是李敏家乡的新景象了。
如今,李敏所在的沭阳县新河镇双荡村有电商350余户,主播120余人,村公益直播基地带货销售额超百万,李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花木产业带头人。撕扯胶带的“滋滋”声,敲击键盘的“哒哒”声,物流车辆的马达声……汇成了强村富民的“乡村交响乐”!
2022年10月16日,是李敏终身难忘的日子,因为这天既是她参加党的二十大开幕式的日子,也是她32岁的生日。这一天,她戴着火红的代表证,带着家乡人民的期盼和嘱托,走进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报告:发展数字经济,建设美丽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她把这些激动人心的消息写在纸上、记在心里。大会闭幕后的第二天,她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乡,向家乡人民传达了会议精神,把党的“好声音”种进了群众的心田。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国广大农村正在涌现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李敏”,他们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如金灿灿的种子,在脚下这片沃土上绽放成绚丽的花朵。
李敏说,党的十八大给了我返回家乡的勇气,党的十九大给了我回报家乡的底气,党的二十大给了我建设家乡的豪气。基层天地宽广,农村大有可为,让我们担负起时代使命,让火红的青春与党同行!
报送单位:沭阳县委宣传部、沭阳县学府路小学
作者:韩华林、姜亚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