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24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二十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专家学者围绕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沿线地区古镇古村保护、文化与旅游融合、促进运河文明中外交流等建言资政。从五届全国政协开始,一直以来,全国政协与大运河的保护利用保持着很深厚的情缘。积极推动大运河申遗和保护,凝聚了许多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智慧。
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在双周协商座谈会表达以下观点——
“大运河历经几千年的沧桑,一直都在创新中发展、发展中创新。不变的是变化,是大运河的一个基本性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应简单地恢复运河风貌,应该着眼于今天和未来,着重进行体制机制、管理、项目、理念和文化五个角度的创新,将古代运河文化的精华融入到现在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张震宇表示。
在参与此次大运河调研后,张震宇对大运河文化带如何建设有自己的见解。“运河千差万别,有的宽达几百米,几百吨船都可以在其中航运。而有的地方的运河还埋在地下,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目前大运河发展实行负面清单,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大运河生态保护的鲜明导向,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
在调研中,张震宇了解到各地对生态管控问题反映强烈。“主要焦点围绕在如何处理监控区与沿线居民生产生活空间的关系、不同地区大运河水量不同等问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所关注。”
针对这个问题,张震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部委及运河沿线八个省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尽快出台大运河生态管控的具体办法和操作细则,并明确行政,避免在政策执行中出现自由裁量权过大的现象,让涉及大运河生态管控的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等行为主体有遵循、有预期。
第二,指导地方政府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允许各地根据其地理环境条件,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在生态总量控制好,环境保护好的基础之上,有一些弹性的安排和自主操作的空间。
第三,处理好生态控制和生态补偿的关系。不简单以有水作为生态管控的依据,尽量减少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支持各地加强统筹,因地制宜,规划纲要明确自然条件良好,状态功能突出的重点区域适当扩大生态空间,允许实施生态补偿,对建城区或者规划建城区生态空间扩大或者生态补偿空间,而不是简单地以一到两公里在运河两侧画一条线来界定生态保护的范围。
最后,建议将运河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环保攻坚等国家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和项目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