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峰:建立运河国家战略 打造运河网红城市
2020-08-05 16:56:00  来源:扬州发布  
1
听新闻

悠悠运河,传承千年。如何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扬州标志和闪亮名片,发挥扬州“运河长子”的牵头作用,孕育出大运河文化带上一颗繁华、精彩、美丽的“扬州明珠”。记者专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同时连线采访全国人大代表高毅进、莫元花。

陈少峰:“力度”+“深度”,做好大运河产业

人物名片: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

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在文化传承、商业发展和运河作用等方面都与扬州本身有着深入的关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如何发挥扬州“运河长子”的作用?陈少峰认为,“就取决于扬州对大运河文化开发的力度和深度。”

陈少峰表示,从力度上来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扬州首先从国家高度认识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性意义,作为原点城市、申遗牵头城市,更应该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扬州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从深度上来说,首先要把内容做深做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以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产业方式深度地打造运河文化。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把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做成一门系统、综合的体系。“比如可以考虑拿出‘硬件’建设资金的40%来做‘软件’的发展,去做好‘内容’。”

陈少峰说,目前扬州在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运河文化展示的优秀载体,但还不足够。他建议,除了博物馆以较传统的方式展示外,还需要各种现代化的手段,比如利用文化科技融合,开发IP,VR体验等等。“建一座大运河文化体验中心,利用高科技手段,全方位、身临其境地让人去感受大运河,目前来看,全国尚未有如此类型的体验式博物馆。”

陈少峰表示,其次就是把产业做深做透。“扬州可以建一座大运河文化产业园,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的文化产业项目和人才,专门来做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相关产业发展。”陈少峰说,比如将历史上一个个的扬州运河故事,在互联网上做成网络文学、手游,形成“线上线下”同步的动漫文化展、文艺演出,运河音乐节等等……和扬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变迁相融合,跟商业的发展相融合。此外,还可以开发与大运河有关的衍生品,借助于IP的开发,把大运河相配套的产业做深做透。

“其实,看多少大运河的文字、图片、VR、视频,都不如到身临其境地到大运河上‘走一走’。所以扬州可以把大运河的深度体验式旅游、研学等文化产业做起来,吃几顿运河饭,坐几趟运河船,住几晚运河人家……这种体验,才会有文化的感受、旅游的价值,还能不断带动运河沿线的城市居民参与其中,带动大运河各类衍生品的销售,真正享受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带来的‘福利’,最终形成大运河文化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才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陈少峰觉得,目前大运河沿岸的风景恢复、生态保护做的已经很不错了。相信未来,扬州就能因为运河成为一座崭新的网红城市。

结合大运河保护补偿推进精准脱贫

近年来,大运河文化带各功能区积极通过加强运河文化带建设,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动了运河沿线文化、生态、城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不少成绩,但是目前大运河仍存在着诸多复杂性环境问题,也限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速度。

“我是生在、长在运河边的一名水乡绣娘,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注也格外高。”莫元花建议,运河沿线不应该出现“空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结合运河沿线精准脱贫,这个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制定完善运河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对大运河岸线自然生态明显改善的地区,加大转移支付资金补助力度。对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不力的地区,扣减转移支付资金。”莫元花建议,中央财政逐步提高对运河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系数,增加财力性转移支付规模。综合采用财政补贴、资金奖补等方式,支持生态保护补偿项目实施。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各类资金管理办法。

莫元花表示,结合大运河保护补偿推进精准脱贫,最终可探索形成农业产业、生态保护补偿、乡村旅游等脱贫致富新模式。“引导贫困群众依托当地运河特色文化,建设特色小镇、田园乡村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运河非遗+大运河博物馆,就是“1+1>2”

大运河作为独特的活态文化遗产,两岸聚集了大量文物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时间跨越2500多年,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多达1024项,项目传承人990人,项目种类多、门类全、价值大。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国字头”专题性博物馆,应当充分全面展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毅进表示,“让非遗走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对于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遗产,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大意义。也可丰富馆藏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文旅融合让文博游、非遗研学游等新兴旅游产品受到市场热捧,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近年来,大运河题材非遗展示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大运河非文化遗产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强强联手将会产生‘1+1>2’的化学反应。”

高毅进建议,由文旅部牵头,全国35个运河沿线城市人民政府组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共同协商非遗保护相关工作。为保障重大非遗活动的开展,建议设立相应的活动专项经费。“非遗是‘活态’的传承,未来在大运河博物院在建设设计上要考虑到非遗的特殊性,与文物展示空间有所区别。

“比如设立非遗数字体验厅,充分利用AI、VR等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示非遗魅力,还可以充分考虑周边运河小镇、大运河文化公园、大运河非遗文化园等配套设施,做到相互补充,避免重复建设,功能重叠,造成资源浪费。”

标签:大运河;运河;扬州
责编:李苏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