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旅博览会|大运河是绵延不绝的生活,要让她的文字、遗产在广阔大地上活起来
2020-09-04 22:00: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童棹凡 黄泽文  
1
听新闻

9月4日举办的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合作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就大运河文化带和公园文化建设作了系统阐释。

“文化不是化石,也不是标本,而是绵延不绝的生活”

在戴斌看来,具有2500年漫长历史的大运河,有的军事、漕运、水利等功能已经被铁路、公路、南水北调等工程所取代,全面恢复历史盛景已经不再具有现实可能性。戴斌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不可能也不必要穿越历史回到过去,而是要在功能重构的基础上赋予文化遗产以当下的意义。以旅游的名义开发文化资源,也不只是单纯复原历史的时空,而是基于文脉梳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让大运河成为沿线省市城乡居民的品质生活空间,也让所有认同大运河、向往大运河的异国他乡的游客方便到访,并获得更有品质的体验。

戴斌认为,建设文化公园要慎终追远,擘画未来。文化不是化石,也不是标本,而是绵延不绝的生活。文化公园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到禁宫里的文字、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和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大运河是文化的,政治的,也是经济的”

历史上的大运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文化繁荣的进程中都扮演了关键角色,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漕运,始终是维系中央政权不可或缺,也是最重要的物资基础,“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戴斌认为,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还面临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可以预见的艰难险阻。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自觉承担培文化自信之根,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魂的作用,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戴斌提醒,市场经济和商业力量是双刃剑,在对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同时,防止过度商业化的倾向。冠以国家名义的文化公园,无不具有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浓浓的家园情怀,完全不必也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媚俗。运河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梳理文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观众和游客对正能量的追求,形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

“越是走近民众生活,就越有利于文化传承”

戴斌认为,从世界大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艺术水平的高低,并不取决于个别天才的艺术家,而是取决于有多少人发自内心地欣赏艺术。只有让国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地接触、体验和感悟文化,文化才可以为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为更多人所理解、认同,进而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戴斌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要贯穿于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统筹城乡发展、居民休闲和游客分享,让运河丝毫没有违和感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空间。这就需要深入研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规律,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和易接受的方式展陈大众感兴趣的内容。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具有遗产丰富、类型多样、点线结合、带状分布的空间属性特征。或航运、或防汛、或灌溉、或休闲,或遗产,运河沿岸城市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从现有的上位规划和项目建设来看,将来会有更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公园、景区和节事活动沿运河展开。戴斌认为,不必过于纠结谁是运河之心,谁是重要节点,而是在文化遗产如何融入所在城乡的居民生活上多下功夫。只要市民认可,游客满意,各地在运河文化中的地位自然也就树立起来了。

“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大运河建设成为文物有保护、文化得传承的国家文化公园样本,建设成为生活高品质、游客可分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大运河建设成为承载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动人类文明永续向前的时代工程。”戴斌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棹凡 黄泽文/文 李笑林/摄

标签:大运河;国家文化;文化
责编:李苏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