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旅博览会|博物馆教育产品成为运博会新宠 创意融合让运河文化“活起来”
2020-09-04 21:44: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徐文婷 陈刚  
1
听新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徐文婷 陈刚)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于9月3日在无锡开幕,作为文化创意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1家省内外博物馆纷纷拿出自己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博物馆教育项目和教育产品,尤其是运河文化教育项目,吸引公众提升对博物馆的认知和关注,这也是今年国内首个以展示运河文化博物馆教育品牌项目、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展示。

一百年前,中国的博物馆之父张謇在江苏写下了一段话“导公益于文明,广知识于世界”,这也为当下国内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张謇的“设苑为教育”理念,在一百多年间被良好的继承下来,博物馆对地方教育的作用,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变化。建设世界一流的博物馆,能否在博物馆教育上弯道超车,未来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博物馆的功能形态也在不断进化,人与博物馆的关系将更加亲密。如今博物馆的理念发生了转变,教育成为博物馆首要功能,观众被放在第一位。博物馆作为代表公众利益并致力于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肩负着为公众提供教育服务的神圣使命。近年来,江苏省各博物馆在博物馆公众教育与服务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公众,根据其性格特征、内心需求、策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目前,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博物馆积极策划并实施了大量与运河文化有关的教育项目。在策划理念上,通过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共同发挥各方优势设计开发大运河文化主题课程,让参与者通过参与课程学习与体验活动,系统地了解大运河历史文化,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更好地传承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搭建大运河文化传播的平台,促进更多运河文化教育项目在更广范围的落地推广。

构建“分龄分众”的大运河主题教育活动体系

为适应观众结构日益多样化、需求更加深层次的挑战,江苏省各博物馆教育机构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策划实施大运河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教育体验活动。教育活动“分龄分众”,突出大运河文化特色,品质不断提升,覆盖范围从馆内延伸到馆外。针对常设展览,省内各大博物馆馆各自打造了覆盖全年龄段的教育品牌,构建了系列化、精品化的大运河文化教育课程;针对临时展览,配套活动丰富多彩,多角度诠释展览,提升观众体验;馆校合作课程持续向全学科覆盖并深入推进,青少年博物馆课程体系日趋完善。

南京博物院收藏了古代不同时期的香炉、香具,早在先秦时期,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宋代,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被合称为生活四艺。今天在现场展示的就是香纂的制作体验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古运河畔曾经的雅致生活。

推出“重体验”的大运河主题教育展览

大运河纵贯江苏全境,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江海文化贯穿其中,形成兼容并包、独具魅力的江苏运河文化。近年来,省内沿线各大博物馆推出了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教育展览。南京博物院一线教育人员从观众的学习需求出发,积极策划了教育类展览,先后推出了互动体验式展览“回家过年”、儿童展“争霸侏罗纪”、“暑期动物缘”等。苏州博物馆则推出了暑期青少年教育互动展。镇江博物馆则以青少年的视角策划实施了“我眼中的奇妙世界”小小策展人作品展。这些展览体现出教育人员的专业视角和人文关怀,受到了观众的广泛欢迎。其中“暑期动物缘”是南京博物院第一个原创的儿童展,策展团队通过展前调查了解观众期待与需求,结合目标观众的认知特点,进行文物选择与互动展项设计,最终以文物+标本+科学实验的形式立体呈现,吸引青少年观众全身心参与其中。

深化教育产品服务水平

为深化教育产品服务水平,大运河沿线各博物馆教育部门配合各类展览研发了不同品类的教育产品,并先后出版了《唐伯虎小传》(苏州博物馆)、《汉风物语》(徐州博物馆)、《吴江口袋宝》(吴江博物馆)等普及读物,让观众在观展与活动之余把博物馆“带回家”。

此外,常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淮安博物馆等博物馆还针对特展开发了主题导览、互动体验、戏剧表演等深度教育服务,为观众提供了多感官参与展览的途径。

研发立足自身特色的教育产品

无锡博物院作为无锡地区最大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平台,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与受众群体。该馆充分利用院藏资源优势,策划了系列教育活动。紫砂陶艺作为当地珍贵的非物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自我认知的重大历史见证。其教育部门以“紫玉金砂”展览为载体,采用讲解、观摩、踏查、体验等多样教育手段,让参与者在收获了一份优雅情怀的同时,愉悦了身心。围绕无锡地区当前水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教育部门还策划实施了“小鱼找新家”科普互动剧场活动。项目融合了舞台表演、现场体验、问答交流等多种形式来开展科普活动,让青少年自主参与其中,通过亲历获得启迪,进一步提升水环境保护意识。

标签: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教育
责编:李苏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