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旅博览会|让大运河串起山水乡愁和精神灵魂乡愁
2020-09-05 20:14: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童棹凡 黄泽文  
1
听新闻

在新基建背景下,文旅业如何融合创新、发展共生?9月5日举办的第二届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论坛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向勇系统地阐释了他的看法。

向勇发表演讲

“文化和旅游同气连枝、融合共生”

“从2018年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创业创新大赛开始到现在,我就一直思考大运河这样的跨越7省1市,长达2千多公里的一条文化带,怎么以新的方式打破区域间的界限,把文创融入进去,在国家范围内形成一条真正的发展文化带,一条文旅消费带。”向勇表示,文旅应当聚焦于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传统文化的当代呈现。“我们要把关注物的生产能效思维转换成转换为重视人的生活体验,走向以人的生命感知,以文化力为核心的新经济。”

“大运河IP的开发运营,是符号经济的重要载体,符号经济展现方式是场景经济。比如,从运河沿岸一个景点里廊道的视野就能表现出来大运河文化的韵味。场景经济的内涵在于多元叙事的故事性,就是我们要有多种途径讲故事、叙历史,把千百年来留存的人的喜怒哀乐融入进流淌千年的运河。这些故事要能讲述出来,并且要多种手段表达。”

不仅如此,文化场景要全面调动游客的眼、耳、鼻、舌、身。“比如运博会开幕式前的夜游运河,我们去了清名桥,看、听、闻、尝,都体验了。场景文化除了视觉、听觉,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动触觉和嗅觉。以前文化消费中只注重听觉和视觉,对触觉、嗅觉没有强调。触觉是能调动身体感触的通感体验非常重要的媒介。”

向勇认为,文化和旅游同气连枝、融合共生,要以故事作驱动力,将文化以数字形式在旅游场景中向游客表达。

向勇发表演讲

“大运河沿岸有更漫长的乡村”

“从观光型到后来的休闲行,到未来的体验行,又到现在要发展的创意旅行,文旅在发生不断的迭代升级。这个思路带到了大运河沿岸城市,但别忘了,大运河文化带沿岸有更多、更漫长的乡村片区。”

要让大运河各地价值观连接共享,落实到村落,该如何?对乡村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营造场景美学。“以四川白马花田乡村为例,这里是巴文化的高地。我们通过这里表达巴蜀文化的乡愁,建造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融入农耕文化的建筑群、木质乡土民宿、举办艺术展会……花田村从单纯的小乡村变化成充满巴蜀诗意的文化社群。“用新技术开拓新文创思维,通过新文旅开展创意旅游,把文化落到实地。”

“寻找乡愁、去远方有两个层次,一是去生我养我的故土,也就是寻找乡愁。这是山水乡愁和情感上的乡愁,我们把它叫低层次。高层次则是精神和灵魂上的乡愁,这个地方不是故乡,但是在价值认同感上,它也是故乡。”向勇表示,这正是大运河的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乡愁。它是信仰的依托、价值的依托。传统就在那里,它随着大运河千年的流水在不断地流淌荡漾。”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棹凡 黄泽文/文 李苏珺 周楠/摄

标签:大运河;文化;场景
责编:李苏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