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中国】文物 | 江苏“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团走进南京市博物馆
2024-11-18 15:06:00  来源:新华报业·新江苏  
1
听新闻

瑰丽多姿的南北朝陶俑、神韵流转的南朝砖画,南朝宋玻璃碗、青瓷莲花尊等南朝珍宝,共同汇聚于“博物馆之城”南京,讲述南北朝时期民族与文化之间交流、交融的发展脉络。9月12日上午,江苏“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团走进位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参观“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穿越时空长河,共赏南北朝历史“熔炉”中炼就的文化“宝藏”。

活动现场 王炜 摄

南京市博物馆成立于1973年,是收藏、保管、研究、展示南京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2014年成为南京市博物总馆的分支机构,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常设龙蟠虎踞——南京城市史、玉堂佳器——馆藏精品展、云裳簪影——宋明服饰展等展览,馆藏十万余件文物,上溯远古,下迄民国,内涵丰富,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极高。2024年7月24日,“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在南京市博物馆多功能展厅盛大开幕。这是南京首次举办的以南北朝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互动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展期将持续到12月15日。

“博物馆热”一直在持续,为什么选择南北朝历史文化作为策展主题呢?此次特展的策展人、南京市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朱晓雪表示,“南北朝其实为后来隋唐的繁盛,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我们觉得这是中华文明中比较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历史时期。除了来自南京市博物馆自己的馆藏,我们还前往北方借了很多重磅展品,总共汇集了来自河北、山西、河南、江苏十多家文博单位的300多件套文物,让文物去‘说话’,向观众展示一个真实的南北朝。”

活动现场 王炜 摄

展览分为“南北并峙、胡汉融合、中外交流”三个部分,展示了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文化在华夏认同下相互交融,形成隋唐多民族国家开放统一的精神基础。通过实地探访和参观,与文物面对面“交流”,一幅幅描绘南北朝的生动历史画卷仿佛浮现在眼前:这是一个“历史上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北魏的“釉陶甲骑具装俑”健壮威武,南朝的“铜弩机”制作精巧,“勇武骑士”与“黑科技”的碰撞足以令山河破碎。这是一个“文化上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各具神韵的南朝砖画、北朝壁画,双峰并秀的北碑、南帖,尽显南北文化“各美其美”璀璨华光。这是一个“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华文明大发展的时代”——“北魏青瓷龙柄鸡首壶”与“南朝青瓷龙柄鸡首壶”看上去像一对“双胞胎”,“北齐青釉兽面纹尊”与“南朝青瓷莲花尊”组成一对CP也毫不违和,从相隔千里的“南北对峙”到不分彼此的隋唐“大一统”,用了整整169年。

来自各地的南北朝众多陶俑也是本次特展的一大亮点。他们神态各异、衣着不同,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以北魏陶俑为例,早期穿着紧身窄衣,腰系革带、脚蹬皮靴、头戴风帽,明显的北魏服饰风格。此后,陶俑逐渐“爱上”宽衣大袖,汉化特征明显,可见南北衣冠服饰越发趋于接近。

活动现场

被戏称为古人“顶奢”的玻璃制品同样惹人关注。“南朝宋玻璃碗”晶莹剔透、几乎毫无杂色,具有典型的萨珊玻璃制作风格;“北魏玻璃钵”色彩碧蓝、光泽温润迷人,融合鲜卑民族自身审美特点,展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整个特展的尾厅有东晋琅琊颜氏家族墓出土的两枚印章、南北朝琅琊颜氏家族颜之推的短片,及《颜氏家训》《观我生赋》节选文字的艺术化处理。通过一个家族从北到南,又从南至北的迁徙历程,展现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传统,并没有因分裂和战乱而被摧毁,反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兼容并蓄、接续发展。

“南京市博物馆会根据年轻人的喜好,结合展览的题材和要素,来设计不一样的文创产品。”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张娟娟提到,这次特展配套的文创产品推出了“缺牙巴”雪糕、“南朝陶女俑”冰箱贴等新颖有趣的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近年来,“博物馆+旅游”将体验式文化教育与旅游融合,让普通的旅游观光上升为更高品质的文化体验,受到人们欢迎。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邱晓勇表示,南京市博物馆依托南京文化底蕴,深入发掘和阐释南京历史地域文化、长江文化等文化内涵,高质量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将研学活动“送进”学校、社区,也坚持开展“博物通古今 趣学大历史”等主题活动。以馆藏文物为线索,以历史课本为依据,让青少年在博物馆中开展实地学习、互动游戏、PBL项目式学习,通过沉浸式与趣味性并存的方式,讲述南京故事、解读中国历史、传承华夏文明。

(图片除署名外由主办方提供)

标签:
责编:顾炎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