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走过千年,依旧“泰兴”。千年时光里积淀了特的人文风情,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近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2024“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泰兴市博物馆探访,记者在采访中感知泰兴人文历史之美。
走过千年,依然泰兴
国庆假期,泰兴市博物馆采取延长开放。10月1日至10月7日8:30至18:30(18:00停止入场)。它坐落于泰兴古县衙旧址内,复建的建筑依然保留着昔日县衙的格局,规模宏大,疏密有致,主次分明。展厅分布在地下、地上,以丰富多样的展品陈设、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泰兴的城市沿革、历史名人、馆藏文物、非遗资源等融为一体,充分展示泰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
走进泰兴市博物馆,探究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泰兴西濒长江,北接淮水,物产富饶,人文兴盛。南唐昇元元年(937年),泰兴置县,依“国泰民安,百业兴旺”之意取名为“泰兴”。“走过千年,依然泰兴。这句话是说泰兴在建城千年史中从未更名。”泰兴市博物馆馆长印九红对泰兴的历史如数家珍,一路带领记者触摸历史印记,有说不完的故事。他说,泰兴自南唐昇元元年建成后,在元代末年因为战火城垣毁坏,到明代初年才恢复重建。
馆内陈列着一个明清时期泰兴城池的模型,形状近似圆形,非常独特。考虑到军事防御的需要,同时结合地形,明清时代的泰兴城池形状如同西瓜,民间俗称为“西瓜城”。城外护城河状如巨龟,民间又称泰兴为“龟城”。泰兴城与众不同,设有五个城门,相传当时朝中一位高士经过此地,发现泰兴城龟蛇合体,有玄武之相,故而建议当政者在城西南开辟小西门,以破风水。此后,民间流传歌谣:“三山不出头,淮水向西流。文官不拜相,武官不封侯。”有意思的是,因陆地东高西低,原本东流之淮水,进入县境遂折而南流汇至环城河,再由北水关入内城河,蜿蜒西流出西水关入江,形成了淮水西流的特有现象。
泰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两宋之际,北方士族落户泰兴;明初“洪武赶散”,朱元璋“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洪武赶散”,安徽及江南一带的士民、世族逃来泰兴避难。据讲解员介绍,泰兴大多数姓氏都是这一时期从苏州迁徙而来的,至今民间仍流传“睡觉”的代名词“上苏州”。南北移民的汇聚,使得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泰兴交融碰撞,形成了泰兴人“北刚南柔”的个性。比如历史上泰兴籍从政者多为言官,仅明清两代任职御史、六科给事中的官员多达16人,他们敢言直谏,刚正不阿,名垂青史。
这方水土,人杰地灵
历史上泰兴名人辈出,在泰兴市博物馆的名人馆,观众可以细细了解这些泰兴俊彦的生平事迹,通过丰富的展板介绍,感受他们的人生风范。据印九红介绍,当地以科举出仕者居多,自宋代以来,有记载的进士就多达78人,其中不乏煊赫一时的名臣显宦。近现代以来,泰兴更是涌现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名家大师,如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丁文江、喜剧大师丁西林、水利专家郑肇经、传记文学家朱东润、小说大家陆文夫、“嫦娥二号”总设计师叶培建等。
可能许多人知道,革命战争年代的隐蔽战线英雄沈安娜就是泰兴人,她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14年从未暴露,被誉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而抗美援朝战场上,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位特级英雄杨根思,这位泰兴籍战斗英雄“三个不相信”的豪言壮语至今依然振奋人心。
泰兴市博物馆还设置有历代字画厅、历代石刻厅、青铜杂件厅、非遗馆等展厅,其中,去年刚刚开放的非遗馆尤为引人注目。泰兴地方物产丰厚,非遗技艺丰富多彩,历史上以盛产“猪油酒”享誉海内;历经千年的银杏栽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古银杏森林公园被誉为“世界绝无,中国仅有”的自然奇迹;黄桥烧饼、麻将雕刻、木雕藤编等制作技艺,温润了泰兴的古风古韵;泰兴花鼓、杖头木偶戏、泰兴说唱、劳动号子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着泰兴的民俗风情。
印九红介绍,泰兴各级非遗共有7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泰兴花鼓,其独特的舞蹈技巧中衍生出了舞蹈界知名度极高的《丰收舞》《担鲜藕》;泰兴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如今的扬州木偶剧团前身就是当年的泰兴木偶团;泰兴木作至今名满东南亚,这里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提琴生产基地……这些文化遗产,既清新质朴,又光辉灿烂,不仅是泰兴儿女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一方水土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
今年8月,泰兴市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目前,泰兴市博物馆正以新思路打造展馆陈列,吸引年轻人打卡,以展览为窗口,让观众体验美好泰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