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盐城市盐都区博物馆引来如潮人流,“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巡展活动在此举办。观众们在这里欣赏东汉初错银铜牛、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等来自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头部博物馆的珍贵文物的风采。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巡展活动首站为何选在盐都区博物馆举办?这家博物馆有怎样的魅力?近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2024“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该馆探访。
盐都区即原盐城县,地处苏北里下河平原、黄海之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千年沧桑,勤劳智慧的盐都人创造了灿烂的水乡农耕文明,形成了特有的民俗风情。据考,盐都区成陆于约7000年前。在距今5000年左右,这里迎来了新石器时代的先民。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设立盐渎县。盐都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区内存有龙冈商文化遗址,楼王、大纵湖宋文化遗址等。盐都区博物馆前身为盐城县博物馆,成立于1961年。1983年,盐城县博物馆升格为盐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全部移交给市博物馆。1998年盐都区恢复博物馆建制。2010年,盐都区委、区政府在城南核心区“盐渎明城”建设新馆,于2016年2月5日正式对社会开放。
该馆文保部主任季洪明告诉记者:“我们馆的藏品以民俗物品和个人捐赠品为主,年接待观众30多万人次,为市民游客了解盐都的古往今来提供媒介。”2017年,盐都区博物馆实行总分馆建设,现设有盐都革命陈列馆、胡乔木生平陈列馆等9个分馆,已成为盐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季洪明介绍,为盘活用好馆藏文物资源,盐都区博物馆积极探索“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新路径,依托自身丰富文博资源,与学校、社区合作,坚持开展“馆校互动 馆馆联动 馆社齐动——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品牌社教活动,成立“红色故事宣讲团”,每年坚持进校园、社区、军营进行红色故事宣讲活动30余场次。
作为革命老区,盐都区有深厚的红色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拥有80多处红色遗址、22个烈士命名镇村、14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盐都区博物馆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成立盐都区文化红色研学联盟,举办“盐都区红色资源保护成果展”,组织“红色故事宣讲”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系列活动,现有5处研学基地,19处研学点,还推出“你的身影从未走远,追寻先烈足迹盐都游”红色研学游精品路线。“我们希望通过此类活动,持续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红色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季洪明说。
在盐都区博物馆,记者看到,该馆除了设有历史人文厅、水乡民俗厅外,还设有“水浒文化陈列厅”,展示盐城深厚的水浒文化。施耐庵生于元代的白驹场。盐城一带的方言土语、风俗人情、地貌特征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并渗透进《水浒传》中。“施耐庵与《水浒》的传说”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浒文化陈列厅”内陈列着各种水浒传版本、和梁山好汉相关的各种非遗艺术品。生动的展板文字,向观众介绍施耐庵、《水浒传》和盐城的渊源。
《水浒传》中使用了不少盐城方言,比如“一了”(本来、最初)、“噇”(无节制地大吃大喝),“团团”(周围),“活泛”(动作麻利、头脑灵活),“展布”(抹布)等;《水浒传》中常常出现的地形“冈子”,被认为是元明时代在今盐城、南通地区常见的盐场沙堤;《水浒传》故事的终结之处——楚州蓼儿洼,其原型可能就在盐城大丰白驹。施耐庵生活的元末明初,山东梁山泊已没有多少水泊,而他的家乡里下河地区则是水网地区,白驹场周围呈现出浓郁的水泊气象,很可能施耐庵将家乡的地理风貌写进了《水浒传》,幻化成梁山泊有几分近似的蓼儿洼。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张冬青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