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题|数字乡村、品牌文旅、集约用地,让乡村振兴走出现代化步伐
2021-03-11 14:14: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柏丽娟 王心婷  
1
听新闻

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踏上新征程,面对新阶段的乡村振兴发展,如何让现代化建设与乡村发展相融合,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探究数字乡村新模式,为乡村发展搭上“千兆网”

2020年7月,国家多部委联合签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对信息通信业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证明,数字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数字乡村将成为提振乡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鲁曼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带动了一大批村民脱贫致富,成为了农村电商的有力推动者。她认为,数字乡村建设可以全力助力农村开发、农业发展与农民致富。“目前乡村数字化生产力尚未完全释放,内生发展动力也亟待激发。例如数据层面需要建立系统性的共享机制,否则就无法对快速发展的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鲁曼

鲁曼建议,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可探索联合地方高校、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数字乡村研究院”新模式,加速校企关键技术融入地方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除了形成‘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数字乡村发展还需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形成高效可行的数字乡村发展生态系统。其中,各类技术、商品交易、物流、法律、金融、培训服务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都是不可或缺的。”

同时,鲁曼将科学评价机制看作数字乡村发展政策可持续性的保障,也是政策不断优化和完善的基础。“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完整的政策评价制度体系,完善评估方法、流程和标准。还可以建立分级考核机制,明确各级考核重点,进行分层评价。”

以文化特色为源,为乡村文旅产业注入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群众致富也离不开文化产业引领。多开展互动性强的文旅活动,对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部书记欧阳华在调研时发现,部分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村文化设施的延续性得不到保证,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且缺乏农村文化旅游的自身特色,难以形成文旅品牌效应。“文旅发展不仅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农户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部书记欧阳华

如何推动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欧阳华建议,可通过新型文化产业建设,吸纳更多有文化特长、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深入农村。“比如乡愁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既是社会的根,又是村民的魂,能发展成乡村旅游新亮点,培育特有的文化品牌。”与此同时,可结合当地悠久历史和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增强乡村旅游的内涵和生命力。

在乡村文旅产业管理层面,欧阳华提出,国家应对文化产业发展立项、用地、规划、审批等环节制订必要的政策措施,同时以有利于发展为前提,加大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乡镇政府和有条件的村还应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基金,依法管理、专款专用,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顺利展开。”

健全土地利用规范,精准呵护畜牧业发展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能否保持稳定供应,对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海门区兴旺肉制品有限公司、江苏兴旺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慧娟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海门区兴旺肉制品有限公司、江苏兴旺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慧娟

推动畜牧业高效发展,不仅需要技术扶持,更需要土地保障生产。“土地不仅是养殖载体,而且是动物防疫的重要缓冲地带,消纳畜禽粪污的重要保障。”唐慧娟多方走访发现,受防疫、环保等方面的严格要求,畜牧养殖用地可拓展空间受限,因此也成为扩大生产畜牧业的瓶颈之一。

面对养殖业无地可选的窘境,唐慧娟建议,应当根据畜牧业发展规划和需要考虑用地指标,力争将畜牧业发展用地纳入多规合一,在不占用耕地不污染农田的条件下,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同时,在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充分考虑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需要,提供用地条件,为畜牧业的发展留足空间。

在唐慧娟看来,符合现代生产模式的土地管制要求是促进畜牧业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现代畜牧业开始由传统散养型逐步转向现代化集约型发展,虽然生产结果相同,但土地的使用性质有很大差别,在土地管制上应当采取不同的策略,更有助于科学发展。”科学制订畜牧业养殖用地规划和用地指标,尽可能满足畜牧业用地需求,为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提供好服务。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柏丽娟 王心婷

 

标签:数字乡村;乡村;发展
责编:李苏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