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走马观花”,体验多元文博 江苏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局面
全省博物馆教育优秀案例现场评审会在无锡召开
2021-04-09 08:52: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徐鑫  
1
听新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徐鑫)艺术家陈丹青曾说过:“我上过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就是博物馆。”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对于促进青少年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更好地挖掘博物馆的教育潜能,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让青少年在博物馆里打开求知的大门,激发乐趣、学有所获,成为江苏各级文旅部门,以及馆校单位思考的问题。4月8日,江苏省博物馆教育优秀案例现场评审会在无锡召开,来自全省近30家文博单位打造的包括馆校合作项目、博物馆研学游项目在内的55个优秀案例亮相,为江苏文博界带来一场精彩的创意盛宴。

本土化输出 打好地域特色牌

日前,神秘的“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新发现,引发一场“考古旅游热”。受其影响,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期间,各地博物馆成为亲子旅游热门打卡地。随着近年来人们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加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及登上今年河南春晚的创意节目《唐宫夜宴》纷纷“火出了圈”,多年来一直冷门的文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民众已经不再满足于感官享受层面的游山玩水、逛吃逛喝,而是有了更深层、更多元的文化消费选择。

在此背景下,江苏各地博物馆利用自身独特资源,积极输出本土文化,开发了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的馆校合作项目和研学游项目。以无锡博物院推出的《“行走”系列研学旅行之“倪迂之境”》为例,该项目以读懂无锡画坛巨擘倪瓒为主题,带领青少年对其经典作品《苔痕树影图》和他的艺术追求作深入的探究,“我们把孩子们带到鼋头渚,让他们站在跟倪瓒当年同样的位置,与倪瓒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从而感受他一河两岸式的经典构图从何而来。”据无锡博物院开放部教育员李静远介绍,去年10月组织的这场研学游活动深受欢迎,参与的家长纷纷表示,尽管只是短短的一日游活动,却对孩子们从小培养艺术欣赏和审美非常有利。

此外,还有依托千年运河文化,碑刻技艺、版画等特色民俗非遗开发的项目,如南京博物院推出的《大运河与美好生活》馆校合作项目,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讲座分享基础上,还创新开设了“田野考察”;运河城市镇江博物馆则是推出《运河风物“镇”知道——寻访镇江大运河文化带》研学游项目,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运河文化。而昆山博物馆版画艺术馆、苏州碑刻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等单位则是推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体验类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不少博物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发了一批红色教育主题项目。宿迁市宿城区博物馆则是把起源于本土的传统戏曲剧种——柳琴戏与红色主题相结合,推出《血奶》中篇柳琴戏,将抗战历史剧送进校园,为学生们普及传统戏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高科技加持 走好时空穿梭之旅

带上VR眼镜看展览、用3D打印机来绘画、用增强现实AR上课……如今,“95后”“00后”,甚至“10后”的新生代群体正享受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红利,他们在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中也有了个性化的追求和表达,不再喜欢被动地走马观花、倾听说教。博物馆与时俱进,摒弃沉闷的陈列,利用高科技加持,纷纷上新了更加多元、生动的展现形式,为青少年带来全新的奇妙体验。

例如,由常州三杰纪念馆推出的《又见少年阿霜》瞿秋白纪念馆沉浸式演出,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带领人们了解并走近红色人物瞿秋白的内心世界,仿佛经历一场“时间旅行”。扬州市博物馆推出的《传承·焕新》馆校合作项目则是在教学材料上有所创新,教孩子们用热缩片制作精美发簪,简单易学。南通博物苑专门针对视障儿童开发的系列教育活动《博物馆中的白色手杖》,通过听、嗅、触、尝四种感官体验,让孩子们得以用其他的感官感知传统文化。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云端”课堂成为热门手段,不少博物馆也纷纷将展览、演出搬到线上,加强网民互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疫情期间推出了《“南京非遗”云课堂公益网络课》,在网上开设20多项非遗课程,以及“永不落幕云展览”,实现海内外同步直播,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传播到五湖四海。

点单式服务 当好校园外“第二课堂”

一座博物馆,一个大课堂。相对于学校较为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博物馆的教育环境更具有立体感,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点,对学生所学知识及时补充、拓展与延伸。可以说,博物馆是学校的重要资源之一。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把博物馆列入了综合实践活动;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要着力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和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近年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积极推进馆校合作,利用全省博物馆中馆藏资源,发挥博物馆的教育潜能,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校园之外的“第二课堂”。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馆校合作进程中,省文旅厅和文物局始终关注学校的需求,注重双向互动。此次评审会上亮相的优秀案例中,不少项目均推出了点单式服务,为学校提供“服务菜单”。例如无锡博物院打造的《“行走”系列研学旅行》项目,则是包含了一系列课程清单供学校选择。除了“倪迂之境” ,还有“运河寻踪”“泥塑雅韵”“江南古桥”“文人雅事”,同时还有“吴地文明”系列AR课程、“匠心传承”非遗系列课程等等。

无独有偶,宜兴市博物馆带来的《让历史与孩子同行——宜博青少年第二课堂》也提供了“点单”服务,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以广泛延伸,广大青少年走出课堂,走向大千世界,实现了“学中游,游中学”;博物馆平等、包容、多元的意识形态也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据了解,本次评审会将选出10个馆校合作示范项目和10个博物馆研学游项目,评审结果将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正式向社会公布。

标签:博物馆;馆校合作;研学游
责编:李苏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