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黑暗时代的耀眼光亮——评锡剧《烛光在前》
2022-08-17 17:01:00  来源: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汪守德  
1
听新闻

革命历史题材真的是一座贮藏量巨大的富矿,可以让文艺家们在其中进行不可穷尽的开掘。由罗周编剧,童薇薇总导演,孙薇、周东亮主演,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联合演出的锡剧《烛光在前》,又一次以高质量的创演,完成了对革命历史的创新性题材拓展和艺术上的深耕细作。

《烛光在前》以剪信、议去、掷衣、烛光四折为主体架构,所切入的角度既颇具匠心又独出机杼,其所刻画的戏曲主角是我党早期领导人张太雷的妻子陆静华,生活场景则选择在其丈夫“撇家一去十寒暑”的常州城,表现这位平凡普通却勇敢坚忍的女性,是怀着怎样的巨大悲痛,含辛茹苦地独立承担起扶老携幼的重任,又是怀着怎样的纠结与犹疑,面对一个个子女投身革命、奋勇前行的过程,从而折射出一位革命者的遗属和英雄母亲的伟大母爱精神。我以为这是一种对于后英雄时代的倾情书写和叙事,使戏剧含泪含悲又壮怀激烈,感人至深又催人泪下。

剧作以跌宕起伏、真实可信的情节设置,对“母亲”一角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历程进行了极为平实自然、准确生动和灼烫人心的揭示。丈夫张太雷牺牲于1927年的大革命时代,而该剧的时间正值日寇全面侵华的1937年,对于这位心怀隐痛的母亲而言,处于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和灾难深重的时代环境之中,她并没有什么高远的目标和企盼,只有一颗时刻高悬着的心,祈求能够“避战火、一家老小奔乡壤,但愿得平平安安顺顺当当无惊无险远灾殃”,这就是作为一位母亲的最为真实的初衷和想法。但戏剧却为她设计了儿女的一次次别离甚至是牺牲,在她的情感世界掀起一次次的巨大波澜,也给戏剧增添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张力。如其二女儿张西梅是个“不输须眉是红妆”“敢投此身入洪炉”的热血青年,她不仅在战争前线舍生忘死救护伤员,而且更加决绝地表示要参加革命。这在陆静华的心里产生了强烈撞击:“细妹她女娃偏怀丈夫勇,我怎忍娇儿蹈兵锋?”但面对去意已坚的女儿,她只能谆谆告诫她不要去南京而要去上海,因为“那里有你爹的兄弟、伙伴……你要走,只能跟着他们、跟着你爹,不能跟着仇人、跟着国民党”。戏剧此时以深情的动作,表现她至今才把丈夫的遗书拿出来让女儿念,才告诉孩子他们的父亲之名,并且让她带上这封信,“认得你爹的人,都认得这笔字”,其意涵在于,让西梅参加的是真正的革命,同时希望女儿能够得到丈夫战友的帮助,于烽火乱局之中求得相对的平安。剧作在此把一个母亲的关爱、细心与体贴,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

大女儿张西屏的去留给母亲造成的情感冲击也是很强的。剧作主要从生活化的角度来展现,受世俗观念和妹妹行动的双重影响,西屏在嫁作人妇与向往革命之间进行着艰难的抉择。母亲操劳的艰辛、奶奶身体的旧病等因素所导致的家庭之困和生活之重,是其犹豫再三、举棋不定的根本原因。在经过反复权衡之后,她决定放弃追随妹妹而改走母亲陆静华做一个贤妻良母的道路,看似并非理想之选,却在此过程中把一个青年向往革命的真切、如获大释的喜悦以及顾及家庭的心理曲线,波澜起伏般地勾画了出来,反映出西屏追求光明又善良温存的纯朴心地,也是极为令人动容的。儿子张一阳担心母亲“不放”而试图乘船悄悄离去,更让陆静华有切肤之痛,因为在她看来“我儿体弱少多病,骄阳怕晒雨怕淋。”“哪个做娘的肯放稚子步险境?”戏剧借陆静华与刘思猛口述的方式,讲述了张太雷当年英勇战斗和壮烈牺牲的经过,使在船上“偷听”的一阳受到了震撼性的革命教育,而陆静华用一包衣物的“掷衣”动作为儿子送别,再一次显示出母亲大海一样无尽而无私的爱。

剧作所提炼、秉持或凝视的“烛光”这一意象,有着丰富而醒豁的象征意味和明确内涵。我们或可将其解读为在那黑暗沉沉的年代,是以张太雷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以他们不懈的探索和滚烫的鲜血开辟了前行之路,那是一道划过天际的耀眼光芒,穿破雾霭和幽冥直至光明的彼岸;那是陆静华为代表的伟大母亲们,点燃并擎起了照亮幽暗生活的角落、使人看到希望与未来的“烛火”。这种来自父亲与母亲的烛照,在前方指明与引导了应走的革命之路和人生之路,才有了后辈人的前赴后继与向着光明奔去的奋不顾身。剧中人物刘思猛带来的二女儿西梅的信,报告了其投身革命之后辗转南北、战斗不止的曲折经历,这是作为母亲所牵肠挂肚、热切期盼等来的消息。而小弟一阳牺牲时才18岁,在上饶集中营昏迷中仍喊着:“同志们,跟我冲呀、杀呀,消灭敌人啊!”其在母亲的心头所产生的撞击是那样的无以复加,于是凄楚地呼唤一阳的回还。这些情节反映出一位母亲的柔肠和为革命所作出的贡献及其所感受到的深切哀痛。剧作紧接着还以大段的篇幅重现陆静华与张太雷对往事的追忆,在苦难世事与家庭琐事中加入了无限的温情,把剧作的情感热度推向了高潮。

《烛光在前》注重挖掘常州红色资源和地域文化,并在强化民间色彩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和发挥了锡剧固有的艺术特色,如突出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情感开掘等,使剧作既拓展了题材面的涵盖和精神文化更丰富的内涵,又形成了思想的穿透力和审美的独特性。这不仅体现在剧作文本的文学性、思想性上,也反映在各部门的用心与集体智慧上,这些共同支撑起了这部好戏的艺术基础。而以扮相清雅、唱腔韵浓、表演深沉细腻著称的孙薇,在剧中饰演的母亲陆静华一角更是可圈可点。其以清脆响亮、深蕴内敛、典雅端庄的表演风格,把一位革命者的妻子和母亲的形象成功地、光彩照人地刻画了出来。同时又有“锡剧王子”之称的周东亮以及一批出色演员的加盟,使这部红色题材的剧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在锡剧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值得称道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标签:母亲;锡剧;剧作
责编:李苏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