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墩遗址:填补太湖西部7000年前考古学文化空白
2023-11-24 09:30: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骆驼墩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最重要的遗址之一,曾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六大考古发现”之一。遗址的发现填补了环太湖西部7000年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代表了太湖西部与马家浜文化同时期的一支新考古学文化—骆驼墩文化。

近日,在宜兴举办的第四届“江苏青年考古学术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围绕“文明探源:骆驼墩文化与它的时代”主题展开阐述和论证。“骆驼墩文化遗址考古特展”同时在宜兴市博物馆展出,将历年来太湖西部发掘和调查的骆驼墩文化遗址全面呈现,大致勾勒出7000年前骆驼墩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审美追求和丧葬习俗等方面的面貌和图景。

为研究太湖西部史前文化提供新材料

“骆驼墩遗址的发掘,引起了学术界对太湖西部史前文化的空前重视,为研究太湖西部的史前文化提供了新材料。”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认为,该发现对更深入地研究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共存与交流以及长江下游古代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据林留根介绍,环太湖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三大发展阶段。自1959年嘉兴马家浜遗址发现后,苏浙沪的考古工作者对江苏的常州圩墩、苏州草鞋山,浙江的桐乡罗家角,上海的青浦崧泽等遗址进行了一系列发掘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太湖东部,太湖西部的考古在整个20世纪基本处于空白。

200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环太湖西部的多个遗址,取得了重要线索,特别是骆驼墩遗址的发掘,证明有其自身的源头及发展轨迹。江阴祁头山、宜兴西溪及溧阳神墩等遗址的发现,则进一步丰富了骆驼墩文化遗存的内涵,明晰了分布区域,使得学界在庞杂的马家浜文化系统之外发现了另一条不同的文化遗存线索。

“骆驼墩遗址是目前宜兴发现规模最大、文化遗存历史最为悠久并经过科学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原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兴南向记者介绍。

遗址位于无锡宜兴市新街街道陆平村塘南自然村,20世纪70年代,当地乡镇在名为骆驼墩的岗地附近兴办了一座砖瓦厂,生产取土时发现有磨制精美的石器、陶器和小型玉器。1984年,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普查人员先后多次到骆驼墩开展文物调查和走访,初步认定其为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2001年11月,南京博物院和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骆驼墩遗址进行了历时8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骆驼墩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包括墓葬52座、瓮棺39座、灰坑5座、房址3座、大型贝类及螺壳堆积1处、祭祀遗迹4处。另外,还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灰坑等。

与马家浜文化呈现出不同特征

史前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莫过于饮食文化和丧葬习俗,因此环太湖流域考古学文化的划分也是紧紧扣住这两个文化因子。

据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介绍,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太湖流域史前考古表明,距今7000—6000年之间,人们饮食文化中最为典型的器物莫过于陶釜,长期的考古发掘显示环太湖地区的陶釜显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发展系统,即平底釜系统和圜底釜系统。

环太湖东部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发现的陶釜大多为圜底,而骆驼墩遗址发现的陶釜均为平底,不见圜底釜和任何圜底器。平底釜在烧煮时以放在陶灶上使用为主,相对于圜底釜的优势是不需要支架就可以独立放置到平地上。

从丧葬习俗看,骆驼墩文化也呈现出与马家浜文化不同的特征。

骆驼墩遗址墓主多为仰身直肢葬,马家浜文化则以俯身葬为主;骆驼墩遗址的婴幼儿用瓮棺葬,并以倒扣的平底釜作为葬具,马家浜文化则少发现;骆驼墩遗址墓主头向基本上朝东,马家浜文化常见头向朝北。

“墓坑方向以及死者头向是丧葬习俗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何解读墓主头向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建秋认为,墓主头向的不同,应该是不同文化体系的葬制或者信仰不同所致。

太湖东西部陶器、丧葬习俗等所反映出的鲜明差异,表明这一地区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可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敏在《关于环太湖地区原始文化的思考》一文中说:“骆驼墩遗址的文化遗存年代较早,单纯且序列完整,代表了太湖西部马家浜文化的一个新的文化类型。”

林留根认为,若干新材料的发现,已经使骆驼墩文化遗存具备了将其剥离于马家浜文化的条件,根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林留根主张将骆驼墩文化遗存命名为“骆驼墩文化”。

骆驼墩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走向融合

2022年7月,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太湖西部史前文化发展进程研究是其九大课题之一。

据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胡颖芳介绍,课题启动一年多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开展了宜溧山地和古中江溧阳、宜兴段考古调查,新发现溧阳玕西、高坂、观山北、夏林和宜兴陆家巷、水西、遗踪村、福山等一批骆驼墩文化遗址,从而再次证明并不是一个遗址或两个遗址具有这种特征,而是以遗址群的状态广泛分布在骆驼墩文化的核心区——宜溧山地,并由此中心分别向东北和东南方向进行扩散和影响。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并经过考古发掘的骆驼墩文化主要遗址有:江苏的骆驼墩、西溪、下湾、东氿、神墩、秦堂山、东滩头、薛城、彭祖墩、祁头山、东山等,浙江的吴家埠、江家山、邱城、塔地等。

骆驼墩文化和马家滨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有哪些不同?刘宝山解释说,骆驼墩文化大致分布于环太湖西部的茅山山脉、宜溧山地、天目山脉等低山丘陵地区,向东北抵达江阴和张家港,向东南抵达余杭,为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

和骆驼墩文化早期平行发展的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东南部的杭嘉湖平原,包括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和谭家湾遗址、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距离西部山系较远,属于太湖入海水系流域地区。

骆驼墩文化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农业生产发展空间有限,其生计方式以狩猎为主,兼营稻作并辅以捕捞采集,这类生计方式很难出现大量剩余劳动产品。

马家浜文化分布在面向大海的太湖冲积平原,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稻作农业发展,其生计方式以稻作农业和捕捞为主,食物生产性经济日益发达,剩余劳动产品不断增加,有利于人口的扩张。

经过对骆驼墩及众多相关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表明,骆驼墩文化在太湖西部大致存在了1000多年。在距今6000年左右开始,太湖东西部的文化进一步相互影响,骆驼墩文化发展到晚期和马家浜文化逐渐融合,两种文化相互交流,逐步发展为文化面貌趋向一致的崧泽文化。无锡的彭祖墩和常州圩墩遗址甚至江阴祁头遗址出土的器物特征都证明了这一点。

骆驼墩文化的源头在哪里?骆驼墩文化与顺山集文化、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存在怎样的关系?近期,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溧阳鲍家遗址,初步的测年结果显示鲍家遗址距今7800—7600年,为寻找骆驼墩文化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标签:骆驼;太湖;遗址
责编:李苏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