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进入倒计时!值此盛事将启之际,“水韵江苏”特推出全新专栏“运博时间”。近年来,江苏通过出台实施规划、保护规划,建成博物馆,举办论坛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古老运河焕发时代新光彩。跟着专栏解读水波流转间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澎湃向前的经济动脉。您将听见扬州古运河畔早茶铺子飘出的市井欢歌,看见苏州平江路上流淌的江南诗意,触摸徐州窑湾古镇青砖镌刻的时光印记……亲历江苏如何精心擦亮“千年运河”这张文化名片,见证其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今天带您走进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无锡,深度剖析无锡如何通过规划引领、科技赋能、活化利用、项目驱动四维发力,将千年运河打造成为集生态屏障、文化地标、旅游胜地于一体的城市新名片。

作为京杭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全长40.14公里的无锡段以“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独特地位,成为展现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生动样本。从“百宅百院”的活化重生到“今夜梁宵”的现象级IP,再到“央视春晚”的全球亮相,无锡正书写着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答卷。

无锡构建的全链条保护体系——编制《“两河”整治提升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专项规划》,将68处运河遗产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首创“文物保护商业保险”模式,由财政全额投保覆盖全市文保单位,配合专项“预防性修复资金”,使薛福成故居等文物建筑的维护响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24小时。


工业遗产的"颜值革命"
走进荣氏家族遗留的面粉厂旧址,昔日的粮仓已变身“运河汇”文化综合体,老厂房的红砖拱券下,年轻人正体验VR技术重现的民国米市盛景。这是无锡“百宅百院”活化工程的缩影——三年间,113处古建老宅通过功能再造,引入社会资本运营,叠加文化展览、创意办公等多元业态,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20亿元。而“红船厂”等工业遗存的改造,则打造出“高颜值”城市会客厅,让锈迹斑斑的生产设备成为网红打卡点。

光影里的运河记忆
夜幕降临,环城古运河上的“今夜梁宵”行浸式夜游拉开帷幕。以水为幕、以桥为景,全息投影技术将《清明上河图》的无锡版本搬上运河水面,3.5万人次的单日最高客流记录,印证了“全景光影+实景演艺”模式的成功。

2025年央视春晚,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主舞台,以“运河之眼”为设计核心,16000多个灯组勾勒出的“运河鱼灯”盛景,成为当晚社交媒体热议焦点,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突破10亿次,带动春节假期无锡旅游总收入达159.78亿元,同比增长27%。
文化地标集群崛起
4月30日,无锡惠山映月里街区正式开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跟着春晚游中国》首站落地无锡,街区融合非遗体验与时尚消费,以“二泉映月”为文化IP,引入茑屋书店、黑胶唱片专区等50余家特色品牌,“五一”期间50万客流的涌入,让千年惠山泉水与现代消费需求碰撞出新火花。

在2025年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上亮相的南尖公园“船舞台”,历经五个月升级改造为全球首创机械折叠水幕装置,7月举办的“南尖潮汐音乐会”吸引1500名观众,7万平方米的“无锡小呼伦贝尔”草坪成为天然观众席,在家门口、运河边就能享受到高水平、有创意的文化大餐。运河公园则通过海绵城市改造,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220米长的《运河无锡图纪》汉白玉浮雕长卷,成为展示无锡运河历史的生动教材。

江南运河文化公园内,700余件运河文物在A区文化展示馆静静陈列,B区的水科学展馆则通过互动装置,让孩子们直观了解“活着的运河”生态系统。这个总投资12亿元的惠民工程,串联起22处文保单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项链”。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将骑行道、步行道与滨水商业带有机融合,带动沿线商铺营业额平均增长45%。“河湖联动樱花专线”串联起河湖风采、春日风光,在樱花季累计发班40航次,上座率超90%,实现生态资源与文旅体验双赢。“往年樱花季都只是在公园里赏花,今天坐着船,喝着咖啡赏樱,很惬意。”游客于女士分享。

重大活动的举办更让无锡运河走向世界舞台。作为文旅部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启动仪式承办地,无锡推出的“百年工商”省级文物主题游径,串联21处民族工商业遗产,被国家文物局作为优秀案例推介。“徐霞客与江河文化”学术研讨会吸引150位专家学者参与,让运河文化研究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话语。

站在新起点,无锡正推进运河文化保护从“点线保护”向“全域传承”跃升。赤墩遗址、施墩遗址的系统性保护工程已启动,“运河百景”IP矩阵正在构建,AR导览、数字沉浸等新业态将让千年运河焕发新活力。

梁溪区26.75公里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工程预计2025年底竣工,将打造“三道(骑行、步行、跑步道)贯通”的滨水空间。正如无锡市文广旅局局长黄维恭所言:“我们要让大运河不仅成为展示历史的长廊,更成为驱动发展的引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书写新时代的‘江河奔腾’篇章。”

从清名桥的桨声灯影到南尖公园的机械舞台,从“百宅百院”的修旧如旧到“数字运河”的科技赋能,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实现历史文脉传承、城市品质提升、文旅经济繁荣的协同共进,为全国运河文化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无锡方案”。
素材来源: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