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打卡“老下关” 就像翻老相册
2025-08-08 14:27  来源:南报网    
1

地铁5号线开通,北端起始于下关。

这里诞生了南京第一条现代意义的道路,第一条铁路也起始于此。从公路到铁路,再到今天的地铁,历经百年蝶变的下关,其独特的地理形胜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正等着人们去翻阅。

万里长江在此“转折”

作为一座跨江城市,南京一直以水为纽带,是南北、东西交通枢纽。相比以前对运河的依赖,直到明代初期,濒临长江的下关才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

长江从九江以下开始向东北方向流,芜湖到南京段则几近北流,江水过了下关狮子山才开始东流。明初定都南京,下关从乡郊被纳入京城范围,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赵步阳在著作《下关大马路》中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他说:“从城市格局来看,京城城墙进一步向西北拓展,直逼长江边,在历史上第一次将今下关地区的一部分括进城内,神策门、金川门、钟阜门、仪凤门则将狮子山等险要之地括进城内。”

明初南京城的建设,其发展格局,不但满足了当时建都的功能需要,更为此后六百年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而下关之得名,也正是在明代。其时,仪凤门外临江处置征税机构,称作龙江关,又名上关;又在上新河设户关。后因上新河关在龙江关江干的上游,故更名为上关,龙江关则改名为下关。

为南京交通

作出重要贡献

人类的文明因交通而发达,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总是与交通流量成正比。

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之洞主持建公用轮船码头,使下关江边路一带成为初具规模的近代港埠。而在此之前,下关虽然已出现江上客运服务,但因港内未建轮船码头,只能用小木船来往江心接送上下轮船的乘客。同年,张之洞还主持修筑了南京第一条穿越城区的近代道路——江宁马路,其河西段,也就是今天的下关大马路。

据赵步阳介绍,当时的江宁马路“乃下关至城南之唯一孔道”,它以两江总督署为中心,东南至通济门,西北穿过碑亭巷绕鸡笼山麓过鼓楼,再循旧年石路出仪凤门至下关,成为贯通南京城区南北的主干道。与此同时,张之洞又在惠民河上建惠民桥,不仅便于行人过河,也便于来往船只通行。

此后,随着沪宁、津浦铁路的通车营运,进一步强化了下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交通地位,促进了下关商埠区的繁荣和现代化发展,成就了“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的传奇。

始建于1905年的下关火车站,是南京最早的火车站,后改名为“南京西站”。它是沪宁铁路终点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今天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先驱的“宁省铁路”,即后来的“京市铁路”,同样起于下关江边,当时的南京市民亲切地称之为“小火车”。这条铁路从下关江边跨惠民河,由金川门进入南京城,最终抵达今白下路东段,沿途设有江口站、下关站、三牌楼站等多个车站。在近代规模最大的一场展会“南洋劝业会”期间,各地参展的商人、游客都是通过这条铁路往返。

历史人文遗迹

引发回响

随着地铁5号线的开通,下关再次以其独特的地理形胜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闯入人们的视线。

人们惊叹于它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狮子山,原名卢龙山,有“狮岭雄观”之美誉,在清代列入金陵四十八景。登上阅江楼,放眼远望,浩瀚的大江风光一览无余。2001年,在有记无楼六百年后,阅江楼终于出现在了狮子山上,形成水包城、城包山、山包楼的独特景观。夹在狮子山和绣球山之间的仪凤门,一度被视为南京的北大门。蓝天绿树之间,更衬出了其鲜明的古典皇家气派。

步行其间,旧日的踪影处处可见:南京招商局办公楼旧址,仍闪耀着杨廷宝先生的设计智慧;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的塔楼,定格着大马路的荣光时刻;下关粮食仓库附近斑驳的铁轨,依稀记录了宁省铁路小火车的轰鸣……

据赵步阳介绍,南来北往的下关,无数名人在此驻足,留下深深的印迹。张恨水在长篇小说《满江红》中写到主人公赶到下关江口车站预备表白的情节,小说后被改编为电视剧《红粉世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无名氏,以小说《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等享有盛誉,他回忆自己就出生在下关天保里,“外面称大马路,靠惠民桥”。

所有的遗迹,都等着今天的人们走向街巷,去发现它们、解读它们,寻找同属南京的历史图谱。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标签:
责编: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