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革命纪念馆,你会发现那些文物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并没有多远。站在它面前,忍不住会想,它究竟经历过怎样的半生才能安静地躺在展柜里,成为一件文物?就像眼前这两块破旧的门板,它曾经守在谁家门前?它可曾经历过战火?有没有人来打听过它的下落?疑问很多,需要一个82年前的故事来慢慢回答。
那是1943年的元旦,中共中央作出决定,要求各根据地抽调真正可靠的高级干部送延安学习深造。根据中央指示,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等11名团以上干部及随行人员共51人,组成干部队赴延安学习。
由于日军对盐阜区进行大“扫荡”,陆路交通断绝,干部队决定走海路,绕过日军封锁区,从赣榆柘汪口登陆,再转道山东去延安。3月16日傍晚,化装成商人的干部队,乘坐一条缴获来的50米长的大帆船,从盐城五垛口入海,向滨海抗日根据地驶去。
在夜色的掩护下,木船鼓起风帆、顺利航行到秦山岛附近海面,这里是日军控制的海域。眼看距离柘汪口只有70海里。可是风突然停了,船被迫停在海面上。真是担心什么来什么,天刚蒙蒙亮,木船就遭遇了一艘日军巡逻艇!彭雄冷静指挥:敌不动我不动,做好战斗准备,听我命令!巡逻艇慢慢靠近了木船,日军小队长带着翻译一下跳了上来。他们刚走到船边准备搜查,我方同志上前一个箭步,一把将两个家伙推到海里。彭雄大喊一声:打!枪弹向着敌艇一起开火,这顿袭击来得太过突然,敌艇慌作一团连忙逃跑。一直窜到400米外才停下来,用机枪疯狂扫射,木船上下顿时被打满了子弹洞。此时彭雄已胸部中弹、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带领队员与日军血战到底,日军始终没能靠近木船一步。
谁曾想,敌艇又召来了三艘巡逻艇,眼看形成合围之势。万分危急时刻,彭雄、田守尧果断下令:烧掉文件、弃船泅渡!明知道那是一片死亡之海,但誓死不当俘虏的战友们毅然决然地跳了下去。鬼子四艘巡逻艇、六挺重机枪,那子弹就像暴雨般扑过来。不断有战友中弹,船舱是红的,海水是红的,连天空都是血红色。
滨海区海防大队、滨海警备团听到枪声赶到海边接应,由于伤员较多,急需送往后方医院抢救,可一时又凑不齐担架。村民们知道后,纷纷拆下自家的门板,做成20多副简易担架,一路跑到海边,和接应部队一起抬伤员。小沙东海战损失惨重,彭雄、田守尧等16人壮烈殉国。可这门板上噗通噗通的心跳啊,是百姓与战士共振的深情,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脉搏,永远律动在历史长河里。

小沙东海战中用来抬伤员的门板
2006年,这两块破旧的门板,几经辗转来到了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的展柜里,成为一件文物。可是这一件件革命文物啊,太小太小,它装不下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装不下革命先辈的满腔赤诚。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一页页光辉的事迹,就像一座座壮丽的丰碑。他们的精神早已注入国家的血脉,构筑起民族的灵魂,成为新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不断迈向辉煌的未来!(郝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