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讲好抗战故事、缅怀英雄先烈,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新华日报社联合开展了“抗战文物里的英烈故事”主题推介活动。我们精选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一起倾听历史跫音,传承英烈精神。

太阳烫得我眼皮发颤,自从1941年4月大胡庄战斗之后,我就再也没见过这样明媚的阳光。当考古刷刷扫过我的鼻头,耳边响起了阵阵呼喊声:“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我被考古队员捧起,装进了袋子里,袋子上写着大胡庄出土,铜制纽扣1枚。
原来是我,不,应该是我们被找到了!1941年4月,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的战士们与日军在淮安茭陵的大胡庄开展了一场遭遇战。面对比我军多8倍的敌人,战士们仍然顽强抵抗。战争持续了7个多小时,除一人生还外,其余82名战士全部壮烈殉国。也就是在那一天,我们被抬到庄子北边的旱沟里深埋了,这一埋就是70多年。
“一具、两具、三具”,回忆被考古队员的说话声打断了。抬眼望去,四周躺着几十具骸骨:有的头骨里嵌着3颗子弹,有的骨缝里还留着许多弹片。
他们,他们曾经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那是茭陵的老乡大勇子,参军当天就参加了大胡庄战斗,他连新四军的军装都没来得及穿上。
那个是班长王书方。结婚的第二天就跟部队走了,留下了妻子张香果。香果在家做拥军鞋,每次都要比别人多做几双。问她为什么,她说:总有一双书方能穿上。班长,穿不上了!战场上,他看着一个又一个倒下的战士,他抱起了牺牲战友的机枪和鬼子正面硬拼,很快也倒下了,但香果不知道啊,之后的几十年,一有空闲她就看着家的东南方向发呆,那是当年班长离家的方向!
“这骨头怎么有黑的,有绿的?”我又听到了考古队员的声音。呵!哪有人的骨头是黑的、是绿的?大胡庄战斗,日本鬼子发起的前3次进攻都失败了。第4次,他们用了毒气弹,这些战士,都是被毒死的。第5次,他们又用了燃烧弹,连长晋志云受伤后,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抱着敌人滚进熊熊大火,副营长巩殿坤也是在受伤后被大火吞噬了,最后靠一双烧焦的皮靴才辨认出身份。
还有,还有呢,那个是魏兰聚,他叫马合林,这是刘双付......他们,他们都躺在那里!
随着具具遗骸被挖出,我也被送到了纪念馆。一年又一年,穿校服的少年、穿军装的战士、推着婴儿车的母亲,大家将我一次又一次地团团围住,从他们的交谈中,我知道了曾经守护的祖国已经越来越强大!你听,当4月的风再次吹动起纪念广场上的松林,新叶沙沙作响,彷若当年大胡庄战场上的阵阵冲锋号声。松影婆娑间,82名烈士“誓死不退”的精神密码已镌刻进新时代的星辰大海,他们用生命点燃的火种,正在照亮民族复兴的苍穹!(陆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