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讲好抗战故事、缅怀英雄先烈,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新华日报社联合开展了“抗战文物里的英烈故事”主题推介活动。我们精选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一起倾听历史跫音,传承英烈精神。

“国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关头,望母亲能以国家为主、民族至上,莫以区区儿女情,而埋没子孙的前途。梅等虽非岳飞以及其他人可比拟,且亦无岳飞之时机、境遇,然古人之精神,堪为梅等学习……”
这是1941年春,孙晓梅在苏南,写给姨母的回信中的一段文字。
1914年,孙晓梅出生在浙江省富阳县的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饱读诗书。1930年春,她应聘到富阳县一所小学教书,在学校三名中共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她开始接受进步思想,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全面抗战爆发后,孙晓梅的堂弟孙成修从延安“抗大”分配到新四军教导队工作,给她写信,望她动员家乡青年参军。这正是孙晓梅梦寐以求的愿望,她立即说服母亲,化装成难民,带领家乡青年突破重重关卡,步行到皖南泾县加入了新四军。
孙晓梅参军后,便以更高的热情,深入群众,宣传抗日,驰骋于长江之上。
1941年,孙晓梅被任命为中共武进县委妇女部长。由于日伪军不断对武进县“扫荡”和“清乡”,她只能在晚上进村发动群众,白天则睡在庄稼地里,遇到敌情就藏在长江边的芦苇丛中,有时碰上江滩涨潮,只好长时间浸在齐腰深的江水中,但她从不叫苦,始终坚持斗争。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江南的活动环境日益恶劣。不久,孙晓梅接到了姨母的来信。姨母在信中对孙晓梅的安危深表关切,望其能念及母女之情,及时回家侍奉老母。
回信中,孙晓梅委婉解释了自己因在外工作而无法回家侍奉母亲的原因,“‘羊跪食乳,尚识天性之恩’,何况人乎!”她对不能在母亲膝下尽孝“心肺实存难言之痛”。但“国不保,家何能存?”孙晓梅心系祖国民族的存亡,虽没有明确告知自己是新四军的一员,但客观介绍了新四军的情况,比如新四军是“艰苦奋斗之部队”,虽遭受重创,但主力仍在苏北,并且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表现出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她希望姨母和母亲能够理解,并请她们效仿岳飞、孟子、徐庶等人的母亲,支持自己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伟大志向。
同年10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在东起丹阳,西至南京一线的长江沿岸成立长江工委,开辟长江南北联系和往来的秘密交通线。孙晓梅被任命为政治交通员,负责水上秘密交通线的工作。她时而扮作农村妇女,时而装成经商小贩,穿越封锁线,出入敌占区,侦察敌情,传递文件,护送伤员,在东至大港、西至龙潭的长江沿岸成功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秘密交通站。
1942年5月,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一行,需要渡江参加中共中央华中局重要会议。孙晓梅作出周密部署,她决定谭师长一行从高资和桥头镇之间,穿过沪宁铁路,直插长江边,在敌人防范最薄弱的大划子附近,再由水上秘密交通站的同志用渔船送他们到江北仪征。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她亲自划着小船,顶着风浪实地察看渡江路线,确保安全。
当成功护送谭师长一行到达江北后,孙晓梅看着谭师长远去的背影暗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保证这条水上秘密交通线畅通无阻。此后,她千百次逐浪大江,无数回穿越封锁,在敌人眼皮底下护送南来北往的新四军战士和重要情报,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她的任务。
直到1943年4月,孙晓梅在护送新四军同志北渡上岸返回途中,不幸被日本宪兵队逮捕。面对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她说道:“新四军是杀不绝的,我们中国人是不怕死的!”敌人的屠刀挥向她的胸膛,孙晓梅的生命定格在了29岁,她如一支傲雪红梅,永远绽放在长江之上。
八十载光阴流转,今日长江之上,万吨货轮往来穿梭,润扬大桥凌空飞架。孙晓梅战斗过的航道,正载着新时代的巨轮浩荡前行,而那封浸透家国情怀的红色家书,也依然传递着信仰的力量,这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这份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大义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将永远激励我们砥砺前行,江上红梅永不凋零,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姜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