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讲好抗战故事、缅怀英雄先烈,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新华日报社联合开展了“抗战文物里的英烈故事”主题推介活动。我们精选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一起倾听历史跫音,传承英烈精神。

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展厅内陈列着一件镇馆之宝,它就是抗日航空英雄陈怀民生前佩戴过的一条手链,手链的中间是一块椭圆形的银牌,上面张开的翅膀是当时笕桥航校的校徽,手链背面刻有1936年6月天民赠的字样。天民是陈怀民的原名,参军后他改名为怀民,意思是将来要有所作为,爱国怀民。
陈怀民祖籍山东,从小在江苏镇江长大。“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他和哥哥怀着满腔的救国热忱,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大学义勇军。后来,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决心以航空报国考入了笕桥航校,1936年1月毕业时,他年仅20岁。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陈怀民追随空军转战南北,屡建奇功。9月19日,百余架敌机大举侵犯南京。陈怀民警戒浦口上空时,就与4架敌机相遇,他单机角逐,以一敌四,率先击落敌机一架,其余敌机望风而逃,陈怀民紧追不舍,却遭到另外一群敌机的围攻,飞机油箱不幸中弹,陈怀民沉着冷静地驾驶着飞机冲入树林,虽然成功降落,但自己却被重重地撞挂在树梢上,幸而得当地民众及时救治。
1938年,国民政府将军事指挥中心转移到武汉,日军也加大了对武汉的空袭。由于战事频繁,陈怀民深感到一场恶战即将打响,在出征前的一个晚上,他回到家中探望亲人,并将自己的手链取下交给妹妹,并对妹妹说:“每次起飞,我都当做最后的飞行,和日本人作战,我从没想着回来”。1938年4月29日这天,是日本天皇的生日,也是日本的天长节。为了向天皇献礼,日本海军航空队出动了45架飞机直扑武汉。空战中,刚满22岁的陈怀民率先击落敌机一架,自己却被五架敌机围攻,战机多处受伤,在本来可以跳伞求生的情况下,他毅然放弃了生的机会,紧握着操纵杆,向日机猛撞过去。刹那间,轰然一声巨响,火光四溅,敌机带着浓浓的黑烟坠向地面。陈怀民壮烈牺牲。陈怀民的战友们怀着悲愤的心情,向敌人喷射出一串串复仇的子弹。这一战,中国空军一举击落敌机21架,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嚣张的气焰,粉碎了敌人献礼的美梦。
陈怀民用满腔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践行了他入航校时的誓言——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直到六月初,英雄的遗体才从长江中被打捞上来,国民政府在汉口总商会的大礼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武汉各界人士纷纷前来致祭。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驻汉办事处,送来了花圈和横幅,横幅上写着“捐躯报国,义薄云天”。中共创办的《解放周刊》为此也发表了评论文章,标题是“英勇的中国空军万岁”。
陈怀民烈士牺牲后,在打扫战场清理敌机残骸时,在被陈怀民撞落的高桥宪一的身上发现了他妻子美惠子的照片和美惠子写给丈夫的信,信中充满孤独、哀伤、凄凉和对丈夫眷恋之情。陈怀民的妹妹陈难为之感触,提笔写下了《一封致美惠子女士的信》。信中,陈难严正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并对美惠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鼓励她与自己一同追求和平。不久后,武汉日报刊载了这封《给美惠子的信》。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大报刊纷纷转载,信件还被电台译成多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这封用血泪和正义写就的信,轰动了世界,掀起了强大的反战舆论,成为人们心中无比企盼的和平之音。
为了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于2015年8月24日公布了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陈怀民位列其中。陈怀民烈士妹妹陈难女士也将烈士的手链无偿捐出,并作为第一批馆藏文物永久收藏。如今,陈怀民烈士的航校毕业手链,陈列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通过珍贵的展品,人们触摸历史记忆,追寻先烈足迹。(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