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讲好抗战故事、缅怀英雄先烈,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新华日报社联合开展了“抗战文物里的英烈故事”主题推介活动。我们精选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一起倾听历史跫音,传承英烈精神。
走过一段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幽静的长街,我心中思绪万千,这里是江苏儿女心中永恒的圣地,也是中华儿女心中永恒的圣地。我走的每一步似乎都踏在这片土地最深处的回忆。抬望眼,四周柏树森森,似乎是无数长眠在此的英魂的卫士。我一步比一步轻,一步比一步慢,生怕惊扰长眠于此的英魂。终于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馆映入眼帘,我一步踏入,融入了那段蹈锋饮血、烽火连天的岁月。
走入大厅一段文字映入眼帘,那只是一段简单的介绍,却又仿佛是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的一段倾诉。我继续走向那段历史的深处,一封书信跃入视野,上面写着“国不保,家何能存”,那是孙晓梅烈士写给母亲的一封家书。我难以想象在这一个个力透纸背的文字深处是怎样的一种如烈火般炽热的爱国情。就在写完这封信之后,孙晓梅烈士乔装打扮深入敌后获取情报。她在长江沿岸建立了一个秘密交通站,她千百次在大江之上劈波斩浪,护送干部北上。由于叛徒的出卖她被日军逮捕,在狱中面对敌人一次又一次的酷刑折磨,她毫不屈服,展现了她在信中所书的那样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气节,她以自己之脊梁撑起了一个民族的尊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一回回拍案而起,一次次严词怒骂,用自己伤口上的鲜血凝结出这个民族的希望。
一回头,一盏满布铁锈的油灯跃入眼帘,谁能相信一位党的高级干部,生为大众,死为大众的邓仲铭烈士就是在这样一盏油灯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个炮火声声的日子,这盏油灯也见证了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的喜悦。移步之间,我看见了邓仲铭烈士那满是划痕的公文包,我望着那饱经风霜的公文包眼含热泪,那公文包里曾经装的是《关于苏南工作的报告》,是记下无数大事的笔记本,是《江南党刊》的发刊词,而它又是那么平凡,我们伟大的民族正是有了无数像邓仲铭烈士一样勤俭奉公,舍生忘死的英雄,才有了坚不可摧的信念,才有了无数人民群众为战士们送衣送粮,传递情报的人间壮举,更有了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千古佳话。邓仲铭烈士后来在南京的反“扫荡”中壮烈殉国,可他永远是那黑夜中璀璨的星辰,指引着这个古老的民族走过一段段长征路。他永远是长河里高耸的丰碑,铭刻着这个古老民族的最刻骨铭心的历史!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我环顾四周,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尽收眼底。陶家齐烈士日记中的那句“中国决不会亡于日本!”朱克靖烈士在狱中写下的“一死何足愁”,周执中得知弟弟战死时的泣血家书,每一位雨花烈士的遗物都带给我深深的触动。正是这种隐藏在血脉里的坚持与不屈,我们的民族才能一次次在失败中崛起,在烈火中新生。
走出纪念馆,望着门前那顶天立地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我深深地鞠了三个躬,那块碑下的英灵的名字也许早己消散于那历史的长河之中!但那碑上苍劲有力的题字,就是那段烽火长歌最好的注脚!他们在战火中的一步不退,在号角下的无畏冲锋,在敌人靠近时拉响的手榴弹,共同凝成了一部悲壮史诗。每一位雨花台烈士都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们的民族如果没有这些碧血千秋卫中华的江苏儿女,没有那些古往今来无数如他们这样“虽千万人而吾往矣”的英雄烈士,无论多么壮阔的千秋伟业都会功败垂成!无论多么远大的豪情壮志都会壮志难酬!无论多么辉煌的峥嵘岁月都会烟消云散!是他们在那个神佛不渡中华伤,血染征袍为国死的年代里挺身而出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和骄傲。拯救天下苍生于苦难之间,开启了中国历史的崭新篇章。
我走出了雨花台,走啊走,走啊走,走过了曾经血火国殇的旧中国,走进了今天繁华似锦的新中国。踏上灯火绵延的南京长江大桥,穿过苏州工业园区那流淌着中国智造血液的厂房,我知道那是每一位雨花台英烈理想中的国与家——这盛世如他们所愿!(陈奕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