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烽火家书 铁军忠魂
2025-10-27 16:38  来源:江苏省档案馆    
1

“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在省档案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档案展的展厅里,3页泛黄的书信吸引着许多参观者驻足阅读。写信人李云鹏,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指导员,也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中唯一留有书信和照片的人。

这封信写于1941年7月4日,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最紧张的时刻,经过多天高强度的转移、奔波,21岁的李云鹏在战争间隙,写下了对父母的思念:“儿时常在梦里回到家中,看到你们熟悉的面容。不知你们身体近来健康否?儿在外,无时无刻不为之惦念。”信纸边缘的焦痕,是某次遭遇突袭时匆忙收信的见证;字里行间晕染的墨迹,是深夜涌动的思乡情深。

李云鹏1920年3月出生于江苏沛县,16岁参加抗日先锋队,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久经战火考验的优秀战士。但英雄亦是凡人,有着最朴素的情感,只是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选择将思念深埋心底,用青春点亮理想。

然而,这封家书,竟成了李云鹏与家人的诀别之书。

1943年3月18日,淮阴县刘老庄的薄雾中突然响起刺耳的枪声!1000多名日伪军像恶狼般扑来,妄图吞噬淮海区党政机关。危急时刻,4连82名战士挺身而出!这支队伍里,有爬过雪山的老红军,有刚放下锄头的新战士,党员团员占三分之一以上。

从晨光熹微到残阳如血,刘老庄阵地上演着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壮烈图景。敌人连续发起了5次猛烈冲锋,集中上百门山炮、迫击炮,向4连阵地疯狂轰击整整5个小时!战士们伤亡惨重,但他们毫不退缩,连不成连就编成排,排不成排就编成班!夕阳的余晖洒在血染的土地上,为仅剩的20多名勇士披上悲壮的战衣。李云鹏组织战友们掩埋烈士遗体、烧毁文件、砸坏多余的枪支后,端起刺刀扑向敌群。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铁锹砍、用牙齿咬!经过12个小时的激战,4连82名勇士以全体壮烈牺牲为代价胜利完成阻击掩护任务。炊事班长李甫祥攥着没来得及分发的半块高粱饼倒下,司号员王洪远至死保持着吹号冲锋的姿势......

三天后,本地82名青年循着英雄的血迹重新组建了4连,被命名为“刘老庄连”。80多年来,这支队伍永远冲锋在为国为民的第一线,"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连魂代代传承: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守护洪湖大堤28个昼夜;2008年汶川地震,仅用20个小时到达震中展开救援;在南苏丹,圆满完成30多次国际维和任务。2015年"9·3"阅兵式上,"刘老庄连"战旗作为十大英模部队旗帜之一在天安门迎风飘扬!

"家书虽短,然吾志昭昭,护国安家,此心不二"。今天,当我们捧读李云鹏写于抗战烽火中的红色家书时,那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扑面而来。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82名英烈中,只有26人有名有姓。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也曾憧憬亲情、向往安宁,却为了信仰,定格生命。英雄是最闪亮的坐标。强国复兴的新征程上,让我们接过英雄的旗帜,坚决打赢新时代的刘老庄战斗,成为第83、第84、第85......千千万万个永不停歇的冲锋者,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史诗!(杨艳阳)

 

标签:
责编: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