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父亲的日记
2025-10-27 16:47  来源: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    
1

2021年的一天,78岁的陶和寿接到一通电话:“陶老,日记找到了!”亲眼见到日记的陶和寿,激动万分。这本日记是父亲陶家齐抗战足迹的见证,时隔70年,它终于重见天日。

日记从1938年2月11日开始,到当年5月5日结束。翻开日记,一个有血有肉的抗战英烈陶家齐,穿越八十余年历史烟云,向人们诉说着他的热血和信仰。

1937年寒冬,日军攻陷南京,湖熟各地相继沦陷。“马路两旁焚去十之六七,栖(凄)凉满目,不堪言状。行至土城头、岔路口等地,亦成焦土。”(1938.04.10)彼时,在湖熟镇担任乡长的陶家齐,眼见国破家亡、生灵涂炭,唯有将满腔悲愤诉诸日记。

“余对于日军在华如此兽行,认为该国失败在迟早间耳,不胜愤慨也。”(1938.03.11)“汉奸走狗,竟能受外国人宣抚,充当自治委员,呜呼,我国尚未完全入于暴日之手,尚且有如此丑剧出现,他日一旦若果不幸实现奴隶化,更不知彼辈复演何种丧心病狂的丑剧也。”(1938.03.04)面对日寇烧杀抢掠的兽行,以及国人通敌卖国的丑剧,陶家齐对国家前途和百姓命运深感担忧。

然而,即便危在旦夕,陶家齐始终对胜利充满希望。“最后胜利,终属于我,日亡有日矣。”(1938.02.23)“而我当局有鉴于此,洞悉其奸,早经大军布置就绪,日鬼歼灭有日矣。”(1938.05.03)

新四军进入江宁后,陶家齐积极响应,组建起湖熟地区抗日情报站。在他的精心布局下,湖熟地区情报网络快速成型,当地日军的一举一动都被这张“网”牢牢掌握。

1940年5月初的一天,身为情报站主任的陶家齐,得到一份重要情报:日军一个中队企图在近期围剿湖熟地区新四军。消息被证实后,他乔装成村民,通过层层盘查,亲自将详细情报及时汇报给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正是由于这份重要情报,新四军在赤山脚下发起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这是新四军挺近江南后一场至关重要的胜仗,毙伤日寇百余人,首次缴获日军大炮,极大地鼓舞了江南军民的抗日信心。赤山之战的胜利,与陶家齐出色的情报工作密不可分。

1942年6月,因抗战形势需要,陶家齐被任命为江宁县赤山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从此,陶家齐以公开身份在敌区露面。在他的引领下,赤山一带的抗日活动如火如荼,但他也成了日军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

1943年中秋前夕,因汉奸告密,陶家齐被日军逮捕。69天的酷刑后,未曾吐露半分机密的陶家齐,被押到了湖熟城岗头山上。秋风萧瑟中,他永远地倒在了深爱的土地上。

陶家齐牺牲时,小儿子陶和寿刚满周岁。此后一生,他从未停止追寻父亲的抗战足迹。直到2021年的那通电话响起,他的追寻之路又前进了一大步。

 

 
《陶家齐日记》影印件

 

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工作人员在筹备“‘新四军与南京’史迹展”时,意外发现了一本“家齐日记”,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拨通了陶和寿的电话。在陶和寿模糊的童年记忆里,一直有段关于父亲日记的片段。然而,由于间隔时间久远,他一直不能确定日记是否留存于世。经过考证,这本日记正是陶和寿8岁时捐赠给湖熟镇政府的那本。从1950年到2021年,从镇里到市里,几经辗转,《陶家齐日记》来到了世人眼前。

当陶和寿亲眼见到日记,抚摸着泛黄的纸页,他仿佛握住了父亲的双手。他更加坚定了对父亲抗战足迹的追寻。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陶和寿“加速奔跑”,他的足迹遍布南方新四军战斗过的土地,将寻访、抢救性发掘父辈的抗战故事作为自己的使命。

雨花台烈士陵园也不忘“纪念先烈、教育后人”的使命。今年,雨花英烈事迹宣讲团深入挖掘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小物件”讲述“大情怀”,将抗战故事从纪念馆里讲到纪念馆外,从校园小课堂讲到省赛大舞台,循着先辈的足迹,把抗战精神的火种撒向江苏的红色热土。(张妍姮) 

标签:
责编: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