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谢家巷的抗战星火
2025-10-28 11:30  来源:江泽民同志故居管理局    
1

此刻,请随我一起走进扬州东圈门城楼里这条斑驳的谢家巷。1937年的深秋,就是在这条宽不过两米的巷子里,一群年轻人用油墨、蜡纸和满腔热血,点燃了江苏抗战史上最耀眼的星火。

看,巷口这块“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的牌子仍在,它斑驳的漆面上印证着那段可歌可泣的过往。“七七”事变爆发后,在谢家巷13号的阁楼里,江上青、陈德铭、江树峰等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在黑暗中挺身而出,发起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听,油印机的“吱吱”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他们用借来的机器创办了抗日宣传刊物《抗敌周刊》,每一页纸张,都刊印着抗战的檄文;每一行文字,都化作了射向敌人的刀枪!

但战火的蔓延超乎想象。随着日军疯狂进犯,江苏沿江重要城市相继沦陷。这群年轻人面临着生死抉择:是撤离保命,还是以笔为枪?他们没有迟疑,毅然选择了最艰难的路——成立“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江文团”。他们立志要走出扬州,奔赴延安,用歌声和戏曲唤醒四万万同胞!

出发前夜,谢家巷的灯光格外温暖。江上青轻轻抚摸着妻子隆起的腹部,这位怀孕六个月的准妈妈正在为即将远行的丈夫细心收拾行囊,心中饱含着无尽的牵挂与担忧。“唉,这一去什么时候回来,孩子出生能不能见到爸爸呢?”江上青望着妻子,坚定又温柔地说道:“此去若平安归来,共饮长江水;若牺牲,便化长江浪!”妻子眼中满是泪水,用力地点点头,看着丈夫的背影渐行渐远。

1937年11月22日,18名青年在谢家巷集结,踏上了“文艺长征”。在亳州,陈德铭将日军暴行谱成扬州清曲,老艺人噙泪传唱,全城悲愤!在六安孔庙的露天舞台上,粗布为袍、木棍作枪的《三江好》连演三天,观众泪雨中爆发出“誓死抗日”的呐喊。最震撼的是武汉会战前线——当《放下你的鞭子》落幕,士兵们咬破手指,写下“宁死不当亡国奴”的血书!那一个个血字,是他们的誓言和决心,也是全民族抗战的怒吼!

这支特殊的队伍穿越4省17县,行程千余里,遍地洒下了燎原的星火!1938年4月,“江文团”响应中共长江局的号召,“到友军中去,到敌人后方去”,化整为零奔赴各个战场。他们中的许多人,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片热土。28岁的江上青,长眠在了皖东北的抗日土地上;24岁的陈德铭,在武汉会战中不幸牺牲……。但您听!他们的团歌依然在历史长河中激荡:

“我们爬过一重山,又是一重山,越过一条河,又是一条河。……我们踏着坚实的步伐,唱着救亡的歌。我们不畏风霜,不怕艰苦,振起精神,喊破喉管,……才能重整山河。”

88年风雨洗礼,谢家巷的油墨香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当我们的脚步叩响这些斑驳的青石板,历史的回响正穿透时空:那是油印机在暗夜里的“吱呀”作响!是18个青年声裂金石的呐喊!是“宁死不当亡国奴”的血书在咆哮!更是刺破长夜的星火在熊熊燃烧!这星火,照亮了抗战的黎明,更让我们铭记:只要民族精神的火种不灭,中华儿女就永远——无惧风雨,擎天撼地!(刘斌)

标签:
责编: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