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狄曾益与永不褪色的“航空救国”誓言
2025-10-28 11:37  来源: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1

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文物库房内,一条素色丝巾静卧于恒温柜中。它质地寻常,却承载着千钧之诺。丝巾上,“航空救国,报仇雪耻”八个大字,历经八十余年,依然清晰如昨。这就是航空英烈狄曾益的遗物,一件无声却震耳欲聋的抗战文物,向我们诉说着一位年轻飞行员以身许国的壮烈情怀。

1917年,狄曾益出生于江苏溧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正在保定育德中学读初中的狄曾益,目睹了日军的侵略暴行,立下了保家卫国的志向。为了报考航空学校,他前往天津苦读两年,修完高中课程,终在1934年考入笕桥航校第六期。1936年,这位才华横溢的江南青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成为飞行教官。

在西湖的柔波里,狄曾益与恋人戴慧度过了一段相对宁静的时光。但,卢沟桥的炮火彻底击碎了这份安宁。家国沦丧的剧痛,让这对年轻人毅然作出抉择:共赴国难!

全面抗战爆发后,狄曾益主动请缨,从教官岗位转入战斗序列,成为第五轰炸大队的一员。戴慧则加入战地救护队,以另一种方式守护山河。临别之际,戴慧将一条印有“航空救国,报仇雪耻”的丝巾赠予爱人。这八个字,既是民族救亡的呐喊,也是爱侣间最深沉的理解与嘱托——她懂他的凌云志,更愿以生命支持他的碧血征程。丝巾从此成为狄曾益最贴身的信物,承载着恋人的祈盼与民族的呐喊。

每一次升空都是向死而生。在淞沪战场硝烟弥漫的天空,狄曾益驾驶战机多次飞临烽火连天的上海上空,轰炸吴淞口一带的敌舰,切断日军海上补给;突袭日军虹口兵营,打击敌军有生力量;俯冲黄浦江上日军舰艇“出云号”,无畏密集防空炮火。这位江苏籍飞行员用无畏的飞行轨迹,践行着“报仇雪耻”的誓言,将青春热血挥洒在保家卫国的最前线。

1938年,抗战进入最艰难阶段。8月3日,武汉保卫战激战正酣。日寇集结了70余架战机,悍然侵犯武汉领空。狄曾益奉命驾驶编号5821的苏制E-15战斗机,与队友们紧急升空拦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机,他毫不畏惧,奋力周旋。最终,在众寡悬殊的殊死缠斗中,狄曾益的战机不幸中弹。年仅21岁的江苏雄鹰壮烈殉国,用生命为“航空救国”的理想谱写了最悲壮的绝唱。

狄曾益牺牲后,这条“航空救国,报仇雪耻”的丝巾,奇迹般地穿越战火得以保存,成为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见证。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狄曾益为革命烈士,正式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他的名字,与其他数千名航空英烈一起,被庄严镌刻在南京紫金山北麓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接受世代瞻仰。

今日,当我们肃立在展柜前,凝视这条素朴的丝巾,仿佛依然能触摸到那字迹间滚烫的温度,感受到狄曾益烈士当年激荡的爱国热情与视死如归的决绝。

狄曾益和无数航空英烈们,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空,他们的英名与功绩,如同这条永不褪色的丝巾,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这件珍贵的抗战文物,以其无声却最有力的方式,向每一个人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更时刻提醒着后人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标签:
责编: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