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两封家书,一生赤诚——李伯敏的“家”与“国”
2025-10-28 14:18  来源: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1

1940年2月19日,江西的风依旧冷得刺骨,远处似乎还有新年的热闹鞭炮声,一个昏黄油灯下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寂,只听到笔尖在信纸上沙沙作响。

“倒不是异乡作客感到孤寂,而是怀念着家中的老老少少、大大小小怎样过这新年。但一想到普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家在那里过不了新年,不知有多少人家弄得家破人亡,我也只有更加咬紧牙根。”写下这段话的,是李伯敏。他本应在教室里教孩子们书写“家”,此刻却远离家乡无锡,担任中共江西省委新干县前方委员会书记。

家,在李伯敏的笔下,是最温柔的字眼。他在信中写道:“我是愿意自己在家舒适过日子的,但我更愿意千千万万人的家都太平舒适过日子。”为了这千千万万个“家”,他毅然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险、有去无回的革命之路。

李伯敏出生在无锡县玉祁乡李家巷,“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便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从1931年到1937年,从无锡到上海、南京,他始终奔走在抗日宣传一线。撰写了大量文章,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一定要唤醒更多的人,共同抵御外敌!

1937年11月,无锡沦陷。李伯敏参加了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风餐露宿、历经艰辛来到新四军南昌办事处。1938年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化名“李白文”转战江西,开展秘密工作。白天,他在保育院教孩子们识字,夜晚,他不顾疲惫,翻山越岭串联起周边七个县的抗日力量,即便是摔下悬崖昏迷前,还死死护着藏在包里的密信。

然而,频繁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1941年,李伯敏被捕,关押在上饶集中营,那里阴暗潮湿、腐臭弥漫。敌人妄图从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口中撬出情报,用尽酷刑,但李伯敏坚贞不屈,始终一言不发,没有吐露任何机密。

他躺在冰冷潮湿的地上,伤口的疼痛一波又一波袭来。此时,对远方家人的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不知家中年迈的父母是否安康,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但很快,他又坚定了眼神。为了千千万万像自己家人一样的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他必须坚守。家,他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思念,而国,是千千万万个家。

1942年,李伯敏终于再有机会给父母写信,满心的牵挂与思念跃然纸上,却绝口未提自己的悲惨境遇。由于长期的关押和非人对待,原本身体强健的李伯敏体质虚弱,同年秋天,这位英勇的抗日战士,带着未竟的理想和对家国的眷恋,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年仅33岁。

“我是爱家的,爱我苦难的家,爱我年迈的爸妈!但我也爱千千万万人的家。”他说了无数次爱家,却终究成了一个“回不了家”的人。

在无锡博物院的展柜前,我曾久久凝视李伯敏写下的这两封家书。纸页泛黄,字迹斑驳却力透纸背,字里行间都是一个儿子对父母的愧疚,一个战士对信仰的坚守,更是一个民族在血火中不屈的呐喊。李伯敏,这个名字,或许不及许多英雄响亮,但他的选择,正是千千万万革命者的缩影。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以"小我"之失,换"大我"之生,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

又是一年春天,鼋头渚的樱花如期绽放,校园里书声琅琅……伯敏先生,你看到了吗?这就是你守护的,家。(李昕昕)

标签:
责编: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