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扎进历史,枝叶伸向未来。古树名木是极其珍贵的自然历史遗产,每一株背后都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生态密码,被誉为“绿色国宝”“有生命的文物”。
今年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如今,保护这些“活文物”已不再是单纯的养护,一场以“活化”为核心的生态实践,正在重塑“绿美江苏”的价值维度。
盘点“家底”,讲“活”古树名木故事
江苏是平原省份,素有“一山二水七分田”之称,古树名木尤显珍贵。
《条例》明确规定,古树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则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或纪念意义的树木。最新一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共有古树名木24892株(散生9510株,群生15382株),其中一级古树548株,二级古树1093株,三级古树22758株,名木518株(其中有25株达到古树树龄)。古树名木资源树种共计241种(含部分变种),隶属68科141属。主要树种为银杏、板栗、梨、圆柏、侧柏、朴树、桂花等。
古树名木的保护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每一株古树名木的背后,都流传着一段佳话——南京惠济寺的雷击复苏古银杏,树龄近1500年,相传为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亲手栽植;苏州司徒庙内的“清奇古怪”四汉柏,被乾隆皇帝赐名,至今仍傲然挺立……
“我省树龄最长的古树是西楚霸王项羽手植的槐树,树龄已有2200多年!根据《江南通志》记载,是项羽16岁离开家乡时亲手种植的。目前这颗树依然枝叶繁茂,和项羽一样霸气。”省林业局造林处二级调研员何静介绍,这棵“项王手植槐”和扬州市“南柯一梦”古槐树共同入选了全国最美古树。
江苏还有一些知名古树群,如南京市钟山风景区古树群、南京市明孝陵古梅花树群和泰兴古银杏群入选了全国最美古树群。
何静告诉记者,去年起,全省开展了“挖掘古树名木文化价值 推动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系列活动。江苏正通过多种形式挖掘古树名木的文化价值,让它们“活”起来、火起来。
“一树一策”,科技撑起“保护伞”
保护古树名木,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江苏省林业局造林处处长谢友超介绍,江苏通过科技手段为古树名木提供全方位保护——从树体CT扫描到智能物联网监测,从生化指标检测到基因分析,一场融合尖端技术的守护行动全面展开。
“古树和人一样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如何帮助古树‘延年益寿’是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省林科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刘云鹏说,古树名木保护借鉴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方式:“望”外部特征,观察花果枝叶长势是否正常、是否有病虫害;“闻”树皮、根系,是否有腐烂的臭味;“问”当地居民,了解古树名木生长状况及周围环境变化,找出衰弱原因;“切”则是开出针对性“药方”,保障树木健康生长。
目前已有不少科技产品应用到古树的健康诊断和抢救复壮中。“比如根系雷达扫描设备,通过在地面上进行扫描,就能知道:古树根系分布在哪、根系的健康状况如何、是活根还是死根等;还有树体无损检测设备,就像人体CT扫描一样,可以扫描树体内部空洞大小,木质腐烂程度等情况。”刘云鹏表示,这些技术手段在不影响古树生长的前提下,为科学保护提供了精准依据。
当科技渗入年轮深处,古树保护已从经验走向精准。不仅如此,古树也和人类一样,需要定期体检。
据悉,江苏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以上引导资金,指导各地强化定期巡查,对生长势衰弱的古树名木进行及时抢救复壮。近年来,扬州、苏州、溧阳等地开展古树名木健康大“体检”;无锡、常州、苏州等地将巡查管护费列入地方预算,还为古树名木购买了综合保险。
“活名片”,“树张力”成为“文旅引擎”
南京明孝陵一棵110岁朴树因“树张力”走红社交平台,虬劲树干与蓬勃绿意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出片圣地”,网友直言“为了一棵树,奔赴一座城”;同样出圈的还有南京灵谷景区年过百“岁”的“金陵桂花王”、苏州吴中区金庭镇“藤樟交柯”爱情树、江阴顾山千年红豆树……不难看出,江苏大地上,古树名木正从“生态地标”升级为“文旅引擎”。

这正契合了《条例》统筹古树名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定:结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以及传统节庆、民俗,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促进古树名木资源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连云港孔望山一株宋代糯米茶古树,以“千年流苏,一树倾城”为主题打造沉浸式文旅场景,活动单日吸引数千游客;泰州溱潼古镇则以“千年茶花王”为核心,联合美妆品牌,开发“美妆+文旅”跨界项目,带动消费升级……江苏各地正依托古树资源,创新融合文化体验与产业开发,形成“一棵树带动一条链”的振兴模式。

古树扎堆的“绿色名片”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在如皋市搬经镇,共有6株一级古树,其中一株树龄1500余年的古银杏树,被誉为南通“树王”,名列江苏十大“寿星树”第6名。当地投入50万元实施“绿美古树村庄”项目,规划“千年古树旅游专线”。今年以来,古树集群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打卡,还带动了周边民宿、农特产销售。
“古树名木是自然的馈赠、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江苏省林业局副局长王学东说,希望通过文化、科技、经济的多维保护与开发,让更多古树名木焕发新的生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强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