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中秋节尚有一段时日,但江阴长泾的糕点作坊早已忙碌起来,各类新品研发最近正火热推进。“这一版马蹄酥又做了改进,你尝尝,看对不对年轻人胃口。”“江阴长泾镇月饼行业协会副会长、长泾昌记品牌传承人徐青一边揉着面团,一边对身旁的“90后”“匠记手信”主理人王静说,两人一个专注制作、反复调试,一个细致品尝、精准反馈,只为让这道非遗美食能成功叩开年轻消费市场大门。

马蹄酥登上总台元宵晚会后,销量确实跟着火了一把。徐青告诉记者,长泾老街上经常能见到专门寻来买马蹄酥的客人,但小小马蹄酥总感觉缺了把“旺火”,“长泾糕点年销售在1亿元,马蹄酥占三分之一,超过500万个。”徐青说,但这和其他地方的美食IP相比,还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样是传统味道,缙云烧饼一年能做几十亿元,这么一比,马蹄酥还差了一大截。”
大家都明白,要让马蹄酥“火”得更持久,口味提升是关键。“一直在少糖少油这个方向上‘打转儿’。”徐青说,可始终没能实现颠覆性的突破。这个僵局,直到曾在长泾上中学的王静找上门来才被打破。“想把业务拓展到线上,但这需要流量和媒介。”王静坦言,也是通过元宵晚会才意识到,马蹄酥地域性强,唯一性也比较突出,最关键的就是要将其打造成年轻人喜欢的口感。
追溯马蹄酥的发展轨迹,其在口味创新上并非首次。早年间,制作者便在其中加入橘子皮,只因当时的橘子皮带有苦涩味,这一尝试便在十几年前逐渐搁置。“市场调研后发现,现在的陈皮早已不是当初的橘子皮,就开始萌生是否可以重新嫁接的想法。”王静说,这不仅是对过往尝试的延续,新会陈皮的香气与回甘为这道非遗美食注入了新的活力。

陈皮马蹄酥的研制过程,是一场与口感、工艺的反复较劲。“初期有四个不同配方,每一个口感都不一样。”徐青告诉记者,在原料的选择上,他们用洋槐蜜替代部分白糖,增添自然花香,用核桃油替代部分菜籽油,降低油腻感。“以往用菜籽油在高温下无妨,但换成核桃油后温度不能超过200摄氏度,就只能采用低温慢烤的方式,对时间和火候的把控极为严苛。”
除了陈皮马蹄酥,还有不少“新味道”也已在酝酿。“复合亚麻粉马蹄酥是专为老年人研发的健康之选;咸口的椒盐味马蹄酥也已研发成功,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整;已在月饼上试验成功的麻辣口味未来也会嫁接到马蹄酥上。”徐青透露,这些新口味的推出,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域的饮食偏好,这样才能让马蹄酥走得更远,未来会逐步推向市场接受检验。

就在7月的“苏超”无锡主场赛事期间,陈皮马蹄酥作为无锡的城市伴手礼,被摆放在参赛球员入住的房间,传递出浓浓的“城市情谊”。“这款马蹄酥还被我们打造成了数字非遗文创产品。”王静介绍,“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产品植入了《锡澄邑事》系列视频,食客们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登录三豚米(无锡)数字平台,了解锡澄各地的人文,让马蹄酥成了‘可体验的文创产品’。”
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