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一村一品“串珠成链” 徐州绘就农文旅融合“富春山居图”
2025-08-21 15:42  来源:徐州日报    
1

田园观光、农事采摘、民俗体验、亲子休闲……这个夏天,乡村游、避暑游掀起“热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从微山湖畔的石头村落到黄河故道的生态湿地,从吕梁山间的清香茶园到汉王镇的非遗工坊,近年来,徐州立足独特的山水资源和田园风光,将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走出了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深耕乡土 特色产业绽放异彩

丰县华山镇渠楼村里,整齐的钓台排列在波光粼粼的鱼塘边,与整洁干净的村舍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迷人的乡村画卷。谁能想到,这片人气满满的生态鱼塘,曾是令人掩鼻的废弃坑塘?

“2018年起,我们对坑塘进行全面整治。”渠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东瑞芹介绍,“整治后出租给专业户经营垂钓项目,不仅提升了水质,也带来了人流和商机,带动了自摘园、农家乐等业态发展,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徐州各地,差异化发展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密码。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一批特色产业村镇破土而出,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曾因采石而满目疮痍的铜山区柳泉镇北村村,通过生态修复将废弃矿坑改造成渔村主题公园,荷塘月色、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游客可赏花、游湖、采摘、品湖鲜,昔日“伤疤地”成了“世外桃源”。

睢宁县岚山镇丁山村,则探索“旅游+中草药种植”新模式,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壮大了集体经济。每到花期,药香四溢,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而在徐州经开区徐庄镇,“互联网+农业”正释放新活力。当地组建“徐庄味道”视频号团队,采用“室内+户外”双场景直播,让农产品在真实田间“讲故事”,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更带动了乡村旅游热度。上海等地游客慕名而来,乡村人气日益兴旺。

……

近年来,徐州创新思路,建设121个和美乡村、89个特色田园乡村和27个国家级、省市旅游重点村镇,探索出多种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如今,在徐州的山水间,一幅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串珠成链  精品线路激活全域

面对乡村旅游资源“散、小、弱”的瓶颈,徐州以“串珠成链”的思路重塑旅游版图,推动资源整合与全域联动,让“珍珠”连成“项链”,点亮整片乡村。

一条条精心设计的旅游线路,如同金线穿珠,将散落于山水之间的古村落、田园风光、地方美食与非遗文化有机串联,为游客打开深度体验徐州乡村魅力的“新窗口”。

“刷抖音时被邳州市银杏湖风景区的向日葵花海吸引了,就自驾来玩,没想到授贤村里还能体验陶艺、剪纸等非遗,后面几天的行程也安排得明明白白!”来自南京的游客张女士兴奋地说。

这正是徐州市串联乡村农文旅资源带来的效应,借助社交平台巨大的流量,徐州那些藏在“深闺”的村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像张女士这样的游客“一键直达”,深度体验乡愁。

而游客便捷、充实的旅行背后,是徐州系统化整合资源的精心布局。今年,以“乡村有约 乐游徐州”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消费季率先启动,精心推出9条主题鲜明的线路:名人足迹、地道美食、非遗体验、田园采摘、户外露营……多元主题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为游客提供“菜单式”的个性化选择。

紧随其后,徐州市农业农村局重磅推出7条年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跳出了简单的“景点拼盘”模式,将现代产业园、魅力古村落、生态风光带有机串联,构建起有故事、有温度、有深度的乡村旅行体验链。游客不再走马观花,而是真正走进乡土肌理,深度触摸徐州乡村跳动的脉搏。

线路的生命力,离不开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在贾汪区磨石塘“炒鸡一条街”,游客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炒鸡,还能体验从“逮鸡”到“炒制”的趣味过程;来沛县汉源街道韩楼村逛老街、赏美景、住民宿,邂逅“梦里水乡”的柔美诗意。

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满足了游客“留下来”的愿望。交通的便捷和专业服务的提升,让每一处风景变得“可阅读”,每一种文化变得“可感知”,每一次乡村之旅都充满情感的“可体验”。

如今,一条条精品线路正将徐州的乡村美景从“网红”变为“长红”。随着资源的深度整合与服务品质的持续提升,徐州乡村旅游正焕发新活力,走出一条全域联动、业态融合的振兴之路,让更多人愿意来、留得住、玩得尽兴、记得住乡愁。

强村富民  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农文旅融合的红利,正实实在在地惠及万千农民,让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

在新沂草桥镇坝头村的孔雀养殖棚里,巩秀玲正忙着收集孔雀蛋:“这可是俺家的‘金疙瘩’!”

几十年前靠老母鸡孵化起步的她,如今不仅在孔雀养殖上年收益逾20万元,还养起了俏皮的荷兰鼠,把特色养殖玩出了新花样,研学体验、农家乐齐上阵,年收入攀升至四五十万元。

远处陈圩村的紫藤园家庭农场,农场主张太丰巧妙地将原有蚕丝被产业与宠物经济嫁接。“孔雀开屏活跃期与紫藤花期相得益彰,加上蚕丝被销售,年收入可达二三十万元。”他指着热销的蚕丝被笑道。

这样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同样让铜山区张集镇梁堂村的村民尝到了甜头。

“以前靠传统种植,一年挣不了几个钱,年轻人留不住。”村支书徐洋回忆道。2022年,一场“古村活化”行动拉开帷幕:50多套破败石屋被精心修缮,变身独具韵味的石屋聚落示范区,沉睡的古村重获新生。

漫步石巷,空气中弥漫着“致富”的气息。山坡主路边的“西梁酸奶屋”飘着奶香。“有市区的顾客,专门跑俺这里购买,节假日一天能卖大几千元!”干过工地、搞过养殖的店主郭红全,在家门口找到了甜蜜事业。

往上走几步,朴人烘焙面包坊的柴火窑飘出诱人麦香,成了小红书上的“网红”。老板娘崔亚南脸上洋溢着满足:“今年‘五一’村里举办了促消费活动,一天就能卖三四万元!”

古巷另一侧,油坊里飘来阵阵油香,原料正是村里自种的油葵,采用古法制作。去年780亩金黄花海不仅“刷屏”国庆朋友圈,更实实在在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

从酸奶屋、面包坊到油坊、铁锅炖,梁堂村的特色业态让游客流连,更鼓了村民腰包。“去年村集体收入比前年翻倍还多,今年目标破百万!”徐洋信心十足。

产业嫁接、业态创新、价值提升,一条条“点绿成金”的路径正越走越宽,唤醒了沉睡的资源,也让更多的城乡群众挣上“文化钱”、吃上“旅游饭”。

未来,随着更多创意与生态、人文与科技的深度碰撞,徐州的美丽乡村将继续释放无限潜能,让诗意田园可触可感,让乡土文化生生不息,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愈发绚烂夺目。(记者 邓璇 孙井贤) 

标签:
责编: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