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芦花轻扬,青头潜鸭掠过湖面,白琵鹭在浅滩悠然觅食。9月5日,“水韵江苏·美好生活”传播者计划采风团走进镇江句容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在眼前铺展——这里曾因围垦养殖而生态退化,如今通过系统性修复,已成为秦淮河流域最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

赤山湖的生态蜕变始于2007年。当地管委会成立后,大力推进“退渔还湖还湿”工程,关停周边污染企业,解除6000亩精养鱼塘合同,逐步修复湿地超万亩,同步实施河道治理与生态涵养,重塑了这片区域的绿色基底。
“鸟类是用翅膀‘投票’的,它们的到来是对生态环境最直接的认可。”赤山湖管委会科普宣教部部长巫词介绍,公园在植被恢复中优先选用芦苇、香蒲等本土物种,科学构建五大功能区块,使湿地覆盖率提升至89%,形成湖面开阔、河流环绕、滩涂交织、岛屿点缀的健康生态格局。

为守护候鸟家园,园区每年科学放流鲢、鳙等生态鱼种10万余尾,既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也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依托42个监测点位和智慧监测系统,实时追踪候鸟动态与生态变化,实现精细化、全域化管理。针对中华秋沙鸭等珍稀物种,园区划定核心保护区,开展常态化巡护,持续清理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入侵物种,维护原生植被稳定。

生态教育也在赤山湖落地生根。围绕“候鸟探秘”“湿地昆虫世界”等主题,园区开发了多门自然课程,累计举办摄影大赛、湿地小卫士课堂等科普活动300余场,持续推动生态意识深入人心。
生态改善不仅修复了自然,也带动了区域绿色发展。郭庄镇借助湿地资源,逐步发展起十余家乡村民宿、四十余家农家菜馆和五个农业观光采摘园,走出一条“生态富民”的新路径。未来,管委会还将开展村民技能培训、制定服务规范,推动生态旅游提质增效。

暮色中的赤山湖,飞鸟翩跹,湖天相映,宛如一幅天然绘就的生态长卷。从生态伤痕到候鸟天堂,赤山湖的焕新不仅是一场成功的生态修复实践,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正持续书写更动人的篇章。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