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水韵江苏·美好生活”传播者计划采风团走进丹阳眼镜城,探访这座以“镜”为媒、因“镜”兴业的“中国眼镜之都”。早在2010年,丹阳眼镜城就已获评国家3A级购物旅游景区,如今更以“配镜+文旅”深度融合的模式,成为长三角地区工业旅游的新地标。

“我们是专门从苏州开车过来配镜的,一共配了5副眼镜,不到一小时就全部取到,价格还很实惠。”来自苏州的龙女士说道。即便在工作日,眼镜城周边车位仍“一位难求”。高铁的便捷更助推“轻旅行配镜热”——上海游客于先生趁出差顺路验光,一口气选购9副眼镜,“朋友听说我来丹阳,都让我代购”。

数据显示,丹阳镜架年产量占全国1/3,镜片年产量约占全国70%、全球45%,是世界最大镜片生产基地。如今,丹阳拥有眼镜工贸企业1600余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构建了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
“配镜游”已成为丹阳特色旅游品牌。据江苏丹阳眼镜市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群云介绍,节假日日均客流超万人,超过多数4A景区,“今年春节、五一等高峰期,单日客流达2.5万至3万人次”。今年暑期,眼镜城推出“镜彩苏活”夜市、线上直播及免费太阳镜赠送活动,形成“线上种草—线下体验—到店消费”闭环,客流同比增长20%。

“配镜游”不止于购物。中国眼镜博物馆通过多媒体展区、场景复原和300余件文物级展品,拓展文旅体验深度。而更大规模的“丹阳眼镜城”项目正在推进——以“世界眼镜之都”为定位,规划建设展览馆、视光中心、眼科医院、BLOCK商业街区、文化园等十大业态,推动单一配镜场景向“商业+文化+产业+旅游”多功能国际新城升级。

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源,到1986年建成全国最早眼镜交易市场,再到如今迈向“产、城、人、文”一体化的“世界眼镜之都”,丹阳正以一副眼镜“链”动文旅大市场,书写“小眼镜、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