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水韵江苏·美好生活 | 河下古镇:千年运河畔的“活态”记忆
2025-09-19 18:31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静  
1

夏末衔秋,风携清浅,苍穹朗润似玉。9月16日,“水韵江苏·美好生活”传播者计划采风团走进淮安市河下古镇,在青砖黛瓦与粼粼波光之间,聆听千年运河的当代回响。

作为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的重要节点,河下古镇依水而建、因漕而兴,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古镇内明清建筑错落,凌霄花开满墙头,既沉淀着岁月的厚重,也焕发着时代的生机。这里曾盐商云集、文风鼎盛,如今仍以鲜活的生活气息、延续的市井风貌,向每一位来访者讲述“因水而生”的运河故事。

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设埠建镇,到明清时期成为淮北盐运枢纽,河下逐渐发展为“二十二街、九十一巷、十三坊”纵横交织的繁华市镇。2023年新路遗址考古发现的34座房址、75米砖铺大道及大量明清器物,进一步印证了其昔日盛况。

水脉滋养文脉,河下自古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走出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三鼎甲齐全”传为佳话。《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诞生于此,医学家吴鞠通在此创立“山阳医派”,所著《温病条辨》至今仍是中医经典。文化底蕴不仅存于青简史册,更飘香在街头巷尾。

采风团一行走访岳氏茶馓老作坊,第七代传承人现场展示省级非遗“七十二道工序”的手艺精髓。茶馓以老面发酵、香油炸制,成品细如金丝、酥香脆爽,已成为代表淮扬味道的文化名片。不远处的钦工肉圆店铺同样热气蒸腾。这道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的市级非遗,坚持手工捶打40分钟以上,肉圆饱满弹润、汤清味醇,从昔日宴席“压轴大菜”走向今日百姓餐桌。

让千年古镇“活”在当下,离不开保护与创新的双轮驱动。河下通过“修旧如旧”的肌理修复,重现湖嘴大街、承恩坊等历史风貌;2025年4月投运的市容服务中心整合文旅、环卫等多部门资源,构建“城管+文旅”一体化网格,助力非遗商户申请体验基地、拓展线上销售。数字化也为古镇赋能:“千年河下古镇”微信公众号提供智能导览与AI问答,精准解读非遗工艺与历史故事。

2025年春节期间,河下古镇接待游客78.67万人次,位居淮安市景区榜首。古老运河文化与现代科技、治理智慧相融合,正推动这座“活着的古镇”走向更开阔的未来。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记者 张静

标签:
责编:龚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