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走进百景说长江|长江潮涌处,金陵共生图
2025-10-20 11:1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强慧娟  
1

因江而生、伴江而兴,南京作为江苏唯一跨江发展的城市,其血脉早已与长江水乳交融。

曾经,这里是“黄金水道”的重要枢纽,工业文明的轰鸣声响彻江岸;如今,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指引下,南京正重新诠释着“江城相依”的深刻内涵。

生态复绿 长江的“微笑”回来了

夕阳西垂,暮色如酒,南京鱼嘴湿地浸染在琥珀色的光晕里。观赏日落的市民和游客聚集在灯塔广场,看着天边云霞似火,从橙黄渐次洇染成琥珀色。

“这里已成为南京最具人气的江景日落打卡地之一。”南京滨江公园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文豹介绍,这里曾经机器轰鸣的清江油库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28公顷的原生态湿地和贯穿南北的滨江绿廊。公园建设采用了“透水、透绿、通透”的生态手法,既保护了岸线,又恢复了湿地生态。

漫步公园,四季皆景:春天芦芽新发,夏日树荫江风,秋日芦花如雪,冬季江景辽阔。野生植物也从过去的零星几种恢复到近百种,鸟类、野兔等动物也重归这片土地。

江水中,被称为“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频频现身。根据去年科考数据,南京段长江江豚数量已稳定在65头左右,约占江苏省江豚总数的一半。

“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它们的回归,说明长江的水更清、鱼更多、岸更绿了。”南京市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说,这一数字的背后,是长江禁渔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的成效显现。

如今,在微笑驿站,市民可以在观赏平台上静静等待江豚跃出水面的瞬间,也可以通过驿站了解江豚的故事。这里不仅是观豚点,更是连接人与江豚、城市与长江的情感纽带。

古韵新生 百年码头见证江城变迁

沿江而下,来到始建于1929年的中山码头。这座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而建的码头,亲历了南京解放的历史时刻,承载了几代南京人的记忆。

“过去,这里是铁路的终点,轮渡是过江的唯一方式,”南京轮渡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永杰介绍说,如今,虽然大桥飞架、地铁穿江,但中山码头依然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承载着市民的记忆与情感。

近年来,随着“最美夕阳”在短视频平台走红,以及江对岸浦口百年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的开放,中山码头成为了南京的“网红打卡地”。游客数量从过去节假日约1万人,跃升至如今2万人以上,其中多数为外地游客。

今年8月,地铁5号线全线贯通,再次为这座百年老码头注入新活力,中山码头也从单纯的交通枢纽转型为城市新地标。

从地铁5号线下关站出来,步行10分钟,再搭乘15分钟轮渡过江,这种“地铁+单车+轮渡”的组合,已成为体验南京滨江风情的经典路线。为应对客流增长,轮渡公司也更新了船舶,实行人车分流,并增加了安全员与服务人员。

“我们正计划在浦口码头建设一个历史陈列馆,展示码头与船舶的变迁史,也展现南京城市发展的脉络。”李永杰透露。

江风掠过江面,轮渡汽笛声与长江大桥的车流声交织。站在码头远眺,江北的工业遗存与江南的现代楼宇隔江相望,构成南京 “拥江发展” 的立体图景。从民国时期的交通枢纽,到长江大桥通车后的功能转型,再到如今的文旅地标,中山码头的每一次身份迭代,都镌刻着城市与长江共生的印记。

文旅相融 老地标的新生之路

与中山码头一街之隔的浦口火车站旧址,是朱自清《背影》故事的发生地,也是中国近代铁路史的重要见证。

这座1914年开通的车站,曾是津浦铁路的南端终点,见证了南京作为交通枢纽的辉煌历史。如今,虽已不再运营,但其保存完好的月台、站房与铁轨,仍吸引着无数文学爱好者与游客前来寻迹。

如今,老站正以另一种方式呼吸。

以浦口火车站为核心打造的历史文化街区,既存留着往日繁华印记,又巧妙融入当代审美与闲适。游客可以登上绿皮火车,重温“车马慢,书信远”的旧时光;也可以点一杯咖啡,静静聆听历史的低语。

2024年,江北新区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行动方案》,提出要激活滨江岸线文旅活力,打造“年轻范”的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

今年,恰逢《背影》发表100周年,月台上那蹒跚的父爱背影,已随文字化为永恒。“我们创立了‘背影咖啡’品牌,研发了‘背影’主题咖啡、甜品、文创等特色文化产品。”南京扬子文化商业公司总经理徐墅介绍。

“让老建筑活起来,关键是找到当代人的情感连接点。” 街区负责人介绍。2025 年父亲节期间,“背影的重量” 主题摄影展在朱自清雕像旁开展,30 幅作品将文学意境与当代生活相连,配套的亲子影像打印活动吸引上千家庭参与。这种“文化体验 + 消费转化”的模式成效显著:风雨廊书店的图书优惠带动文创销售额增长 30%,背影咖啡成为网红爆款,街区的日均客流量突破 2 万人次。

背影依旧,江城新韵。老车站的民国风建筑静默如初,南京采取“织补式更新”策略,像修复珍贵文物般保护历史空间。对岸百年码头的“交游”文创空间,更是将交通、文化、旅游与商业有机结合,江豚主题雪糕、民国建筑明信片、码头船票冰箱贴……为厚重历史添上现代笔触。

这条大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穿城而过,更与这座城市呼吸与共——江水滋养着城市,城市守护着江水,南京人习惯了在江边散步,看潮起潮落,听船笛声声,将生活节奏融入江水的律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强慧娟

标签:
责编: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