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休五天的五一假期将要到来。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国内旅游市场加快复苏,越来越多的人期望有机会外出透气散心,获得美好的旅游体验。可以预料,今年五一假期将会出现旅游消费回补。这对于旅游者、从业者、行业管理部门和各相关市场主体而言,都是尽快摆脱疫情影响、稳固和传递信心、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好事,有利于保持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同时,这也是一次考验,特别是行业管理部门和景区等市场主体将面临严峻的压力测试。
旅游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突出,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其显著的综合性又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复苏,有利于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但是,无论是旅游消费还是旅游供给,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确保旅游活动安全可控。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有些游客在出游的时候疏于个人防护,甚至在人流较大的公共场合未佩戴口罩,还有个别景区景点出现了扎堆拥堵的现象,疫情防控的风险明显上升。这些都提醒我们,一定要慎终如始,积极稳妥做好五一假日旅游工作。
为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推进旅游领域有序复工复产,国家和有关部门及各地已经出台了不少操作指南,其中包括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恢复开放工作指南》《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保持导游队伍稳定相关工作事项的通知》等。《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从景区开放总体要求、加强景区员工健康监测和管理、做好景区公共卫生和场馆防控、强化景区游览管理和及时有效处置异常情况等方面,对景区疫情防控和开放运营作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从效果来看,这些准备是有效的,清明假期文旅市场总体有序安全运行证明了这一点。个别地区和环节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游客未能及时获得充分有用的旅游信息,个人健康安全知识和防护能力有短板;市场主体对市场复苏预估不足,细节执行不到位,应急能力不足等。
消除这些问题,需要有全面系统的应对措施,也需要有关方面充分参与。对于游客,需要帮助他们树立安全健康和负责任的意识,在信息上要供给充分和有效触达,预先警告引流,线上分时预约、实时监管通报人流量,线下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和帮助。对于市场主体,则有两方面的急迫工作。
一是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将复工复产中的疫情防控工作做细做实。依托大数据等手段,对市场规模、细分结构、增长速度等有充分估计,特别要强化热点目的地的预判,并以此为基础做好承载力管理和分流预案。鼓励和指导市场主体采取更多人性化防控措施,消解游客年龄和背景不同导致的理解差异和能力差异,减少堵点和痛点,如帮助一些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验证“健康码”等。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和有效救治的过程中,要杜绝麻痹思想、懈怠心理和厌战情绪,既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又要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二是做好产品创新和迭代。针对游客对卫生健康等方面的新要求,整合创新创意、先进技术和服务流程,对游客的认知、生活和消费习惯予以更多关注。提供以健康安全为主题、有明确市场针对性的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研学游、微团游等产品。通过更广泛的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探索,采取包括目的地建设、公共服务优化、区域合作协同、旅游数字消费、门票服务优惠、直播电子商务、文旅商业创新和涉旅新基建等在内的一揽子措施,提升旅游承载力、市场吸引力、品牌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力。
总之,做好假日旅游工作,需要在疫情精准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两条战线上坚持住、不松劲。只有各方面落实好主体责任,充分细化各项防控措施,确保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关键步骤落实到位,假日旅游才能走得更稳。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