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等15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大对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的针对性政策扶持,最大限度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发展乡村产业吸纳就业,推动休闲观光、健康养生、农事体验等乡村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笔者认为,随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深入推进,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对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有着重要作用。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提供大量岗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大力推进复工复产,其中乡村休闲旅游因其亲近自然、游客密度低等优势,受到广大游客欢迎,率先复苏。据农业农村部统计,4月以来,全国乡村休闲旅游业复工复市率超过60%,累计接待游客1.5亿人次,经营收入达400亿元,接近去年同期的30%。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收入较去年大幅下滑60%,但是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周边游率先回暖,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市县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和接待人数达到去年同期的70%至80%,而中西部地区如贵州、宁夏等省份两项指标均达到去年同期的50%左右。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人们的出游需求将逐渐得以释放,而乡村休闲旅游将成为重要的出游选择。
从发展趋势看,未来5年乡村休闲旅游将迎来大发展时期。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乡村休闲旅游业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这组数据比2019年高出了25%和41.2%。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将带动公共交通、餐饮服务、住宿、物流快递、网络通信、公共卫生等各方面就业,可以为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选择。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创业提供广阔舞台。疫情让人们对生命健康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文旅融合不断深入,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满足人们放松心灵、亲近自然和感受乡村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
这种需求上的变化直接体现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上。目前,乡村休闲旅游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农家乐、采摘游和乡村观光,而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身的产业。这种变化催生了多种旅游新业态,甚至成就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出现了乡村民宿、休闲农场、乡村康养、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田园乡村综合体、乡村博物馆等各种新型旅游产品,大大丰富了产业链。与之配套的各类电商、文创产业也在乡村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乡村电商基地、文创基地成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5G、智慧旅游、数字化技术在农村的逐渐推广应用,未来返乡留乡农民工会迎来越来越多的就地就近创业空间和成功机会。
让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更多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是就业岗位的匹配性。每个乡村在资源特色上各不相同,这种禀赋上的差异决定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乡村旅游休闲的特色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有关部门要真正做好谋划,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条理、有顺序地开发和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切实为广大返乡留乡农民工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公平的就业机会,真正让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成果为他们所共享。
二是人才培训的专业性。新一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较高,就业更注重行业的未来前景,愿意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固然需要大量的一线从业人员,但更需要有眼界、有远见、懂旅游、有实践经验的专业领军人才。这就要求行政主管部门、农村“两委”、有关企业既要加强对返乡留乡农民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宣传和引导,加强就业相关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同时也要鼓励优秀人才返乡留乡就业创业,帮扶形成领军人才团队,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创造美好的前景。
三是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创业,除了要增加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民工职业素养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当地乡村休闲旅游业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根本原则,就是要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平衡好自然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也要永久持续的绿水青山,让农民工在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
四是不同区域的互助性。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离不开各方合力。总体来看,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较快,在推动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可以积极学习、借鉴利用其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找到发展新思路,彰显自身特色。同时,乡村旅游消费者多来自附近城镇,满足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加强城乡互助管理、推动城乡统筹开发也是未来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综合性工作。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努力让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助力乡村脱贫振兴、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多赢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