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纪念馆改陈开馆接受市民“检阅”
2021-07-08 08:2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陈彤 杨琦  
1
听新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7月1日,上万名徐州市民挥舞着党旗,走进改陈后的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历经10个月展馆改陈布置,一座现代化的纪念馆呈现在人们面前。

“纪念人民的胜利”

如何传承淮海战役精神?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副局长贾萍看来,要打造一座有温度、人们看得懂的纪念馆。

策展团队先后邀请多个群体参加座谈,集思广益,很多建议在纪念馆改陈点滴细节中得到了体现。

讲解员通常距离观众最近,也最了解观众需求。淮塔讲解员谷青珊提供了一个信息:大家总认为观众对实物感兴趣,实际上,数据与表格同样“吸睛”。“这个建议在座谈会上引起共鸣。”贾萍说,具体布展中数字得到了充分运用——淮海战役作战66天、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我军牺牲31228人……

在“人民战争深厚伟力”展厅,策展团队设计了一面明信片墙,墙上排列着一个个镌刻着数字的长方形信箱,里面的卡片上记载着数字背后的故事,供参观者取走留念。73封——淮海战役发起前及淮海战役期间,毛泽东主席共向淮海前线发出73封电报;1038万余公斤——淮海战役中28个县的群众用1.8万盘碾子,为前方碾米1038万余公斤;12万米——双堆集战场我军主要交通壕长达12万米……一组组数字,直观呈现战况之惨烈、胜利之不易。

座谈会上,一些战斗中的经典语录、口号引起大家关注。“我们发现,有些话放到现在依然有意义。”贾萍说,展馆改陈就是要突出“人民至上”理念,以“人民的胜利”为主题,彰显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根本动力的唯物史观,回应和宣示“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科学论断。

人民的“心声”,成为改陈后展馆内最为醒目的标语。“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7月1日开展当天,“人民战争深厚伟力”展开篇这几句话引来许多观众驻足默念。70岁的王庆浦老人说,父亲做过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这几句话,正是军民团结如一家人的真实写照。

“好汉不怕累,越累越有劲!”短短几句话,让参观者体会到当时群众支前的热情和决心。

“做事要公平,工作才能做得好,党与群众才能团结得牢。”当年民工党支部会议中的寥寥数语,说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做忠诚的红色历史搬运工”

家住淮海战役纪念馆附近的张皓轩,在纪念馆面向公众开放第一天就跟随父母进馆参观。老兵口述史视频播放器前,他一个接一个点开观看,郭楼阻击战、坚守大王庄……老兵们娓娓道来,张皓轩听得津津有味。“身临其境”倾听亲历者讲述,更能让人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这里,66位亲历者留言、160段亲历者口述视频片段、23件亲历者立功奖状和奖章集中呈现,每一件物品背后都代表着革命前辈及其后代对淮海战役纪念馆的信任,寄托着他们对发扬革命传统的期望。淮海战役口述史采访小组奔波7年,采访到762名亲历者,积累了40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和20T的影音资料,征集到千余件历史资料和藏品。

“每一次从老前辈家里离开时,我都特别不舍。淮海战役亲历者年事已高,口述史采访是我与他们第一次见面,有可能也是最后一次。”翻开淮海战役口述史采访小组成员魏天梅保存的《淮海战役亲历者图录》,目录页上有些受访者的名字已被画上了黑框。

2016年9月,口述史采访小组在昆明采访原中野4纵11旅31团政治处宣传干事李之泽,老人家中有一本影集,珍藏着其荣获的立功奖状、奖章的照片。翻阅影集时,魏天梅发现有一张淮海战役立功奖状,就向李老提出征集请求。

采访组离开昆明的前一天,李之泽让远在北京的大儿子把奖状带回来,交给了魏天梅。“在这场人民解放军武器、兵力都不占优的大决战中立功,可能是很多革命前辈一生中最大的荣耀。”老兵把奖状无偿捐给纪念馆,这让魏天梅深为感动,她说:“亲历者捐赠的物品就是永恒的‘历史讲述者’,我们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淮海战役背后的故事,做忠诚的红色历史搬运工。”

“只有听党指挥,才能战胜敌人。”“一往无前,决战决胜。”“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读着淮海战役亲历者亲笔写下的留言,参观者康元元说:“铿锵有力的文字被制作成灯牌展示,这些话语也照亮了我的心。”

“有限空间承载无限的历史”

“战友们,我们是站在你们的肩膀甚至是鲜血上走过来的啊,我们忘不了你们!我们记得你们,你们就活着!”7月1日,淮海战役老兵潘宗道专程从无锡赶来,在展馆内“我想对您说”互动展项中,向牺牲的战友喊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念。

“原来4摄氏度的水这么凉,10位战士竟在水里待了75分钟!为他们的勇敢点赞。”十人桥互动体验装置还原了当年勇士们站立其中的河流水温,15岁的曹涵森刚伸手进去感受就被冻得缩了回来,不禁流露出对架桥战士的由衷钦佩。

翻开档案盒,查看牺牲革命烈士和支前民工个人资料的展项“当我遇见你”;与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的战士们“比拼”行军速度;抬起小推车加入支前运输队为前线运送物资……活用历史数据,还原历史场景,邀请参观者融入展览,改陈后的展馆将互动式体验几乎做到了极致。淮海战役纪念馆编研陈列处处长张成君介绍,此次淮海战役纪念馆改陈,新增原始资料专题片、互动体验、文物活化、资料查询、声光音效等科技展项43处。

参观者董书林在徐东阻击战经过要图上寻找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的位置,他想弄清楚,左边那张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87团1营在阻击线上构筑工事的照片是在哪拍摄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徐州人,董书林自小就经常来纪念馆参观,他说:“改陈之后纪念馆增加了许多地图,作战部队位置标注很清晰,熟悉的地名很容易把历史与今天联系到一起,感觉历史离生活并不遥远。”

此次改陈,纪念馆内共布置40余幅地图,展示出淮海战役中复杂的战争局势。“展馆里的多数地图都是我们重新绘制的,需要把五六幅地图信息汇总在一幅地图上,不断核实地名、调整位置。”编研陈列处副处长王瑶介绍,地图上涵盖的信息量越大,后期展示就会更具立体感,吸引参观者的目光更长时间停留在展陈上,看到更真实、准确的淮海战役进程。

刚参加工作就加入纪念馆改陈项目,对编研陈列处工作人员刘思防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纪念馆面向公众开馆当天,刘思防站在展厅里,点击电子显示屏为参观者查找材料,屏幕中显示的淮海战役参战部队情况都是由他整理收集的。“我们一直在挖掘淮海战役史料,把‘无限’的内容装到电脑中,显示屏就相当于‘窗口’,由此能看到不断更新的史料。”开馆前不久,刘思防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在建党百年之际入党,我感到非常有意义。我将继续研究淮海战役史料并运用在展览工作中,努力吸引更多参观者走进纪念馆、了解这场人民的战争。”

标签:淮海战役;参观者;亲历
责编:李苏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