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李苏珺)记者今天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正式向社会公布了第二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其中,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3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27件/套,包括国家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28件,三级文物190件。
据悉,本次革命文物名录公布范围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包括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重大标志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相关,承载革命精神的史迹、实物和纪念设施,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江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重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部分入选革命文物:
金陵兵工厂旧址(晨光机器厂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金陵兵工厂旧址”位于正学路1号,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从江苏巡抚升两江总督赴南京就职,把苏州洋炮局迁往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的西天寺废墟上,更名为金陵制造局。在革命时期,此处是中共地下党领导开展工人运动的重要场所。
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党领导人民组织后援会开展反帝爱国运动,金陵机器局工人数百人参加游行。1926年,中共南京市委派江北浦镇车辆工厂工人党员梁文志、杜瑞等人进入金陵机器局工作,建立党的组织,受中共南京地委领导,中共南京地委负责人经常来此活动。1927年,成立了金陵机器局工会,中共江苏省委派孙津川任南京市委职工运动委员,深入工厂、发动工人同厂方斗争。城南区党支部将工作重点放在金陵机器制造局,开展一系列活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金陵兵工厂被迫西迁重庆,原址被日军占领,将工厂作为了驻军的兵营。金陵兵工厂先后被以高桥、高森等日军部队长的名字命名,用于生产武器弹药及其他军事物资。1938年,金陵兵工厂西迁重庆后,改名为第21工厂,中共特别党支部在工厂秘密成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工厂重新迁回南京,改称为六O兵工厂。1948年底淮海战役期间,国民政府将六O兵工厂全部向台湾搬迁。中共党组织在工厂迁台时争取工人抵制搬迁;工厂迁台后串联留下的进步工友,组成护厂纠察队,保卫工厂,迎接解放。1949年4月27日,解放军军代表接管工厂,地下党员组织工友热烈欢迎,厂内的大批军用物资和部分机床设备完整地交给军代表。
1952年底改名国营307厂,1980年3月改称南京晨光机器厂,现为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是集科技、文化、旅游、商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活地标和创意产业中心。
晓明楼(中共沛县委员会成立旧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晓明楼”位于徐州沛县初级中学院内,2002年10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楼建于1919年,原有教堂和神职人员楼等,教堂于1976年拆除部分。现存神职人员楼1座,7间教室和4间办公室。神职人员楼即晓明楼,主体二层,有半地下的地下室,为中西合璧式,砖混结构。平面呈曲尺形,分东西两部分,东楼为歇山屋顶,西楼有围廊,室内吊顶结构。外墙皆清水砖墙,门窗、洞口及廊柱均采用拱式清水砖券,三角砖抽屉式檐口飞砖,东楼南立面做木斗栱。建筑面积1458.21平方米,其中地下室面积400平方米。该楼建筑风格别致,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为苏北地区仅有近代优秀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沛县初级中学文化底蕴深厚,是沛县近现代教育的发祥地和中共沛县第一届县委诞生地。1929年暑假后,孟昭佩(沛县第一党支部创始人)到沛县中学(后改名为沛县初级中学)任校长。中共徐州(铜山)县委委派共产党员朱菊池(朱秋白)、耿蕴斋、李培南到沛县中学任教,孟昭佩以校长的合法身份掩护和协助他们开展党的工作。1929年10月,中共沛县委员会在沛县中学晓明楼成立,朱菊池任县委书记,耿蕴斋、李培南任县委委员。下辖青墩寺支部、四座楼支部、孟桥支部和沛中支部4个党支部。同年12月,中共沛县县委在沛县中学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朱菊池主持会议,4个基层党支部成员和部分共产党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分析了沛县革命斗争形势,认为特支成立后已发展共产党员60余人,党组织在学校和农村领导开展了革命斗争,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为此,要求各地党组织必须争取时间利用有利时机,继续在农民、教师、学生中发展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组织领导教师、农民、学生开展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迅速壮大党组织。
1983年邓小平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雨花台烈士纪念碑题词手迹及相关文件
国家一级文物
该件文物为1983年邓小平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雨花台烈士纪念碑题词手迹及相关文件,相关文件中包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请示行文和收到的批复,以及王震写给邓小平、胡耀邦的信件等。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同年12月,南京市政府就作出了兴建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决定。在确定陵园总体规划和建筑群设计后,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处联系到王震,由王震写信呈交中央办公厅,向胡耀邦和邓小平传达了为雨花台烈士陵园题字的请求。1983年邓小平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雨花台烈士纪念碑题词,并由王震转交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处。该件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被定为一级文物。
1924年瞿秋白赠妻杨之华金别针
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金别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奠基人——瞿秋白同志,送给他的夫人、中国著名妇女运动先驱者杨之华的信物。
1923年,瞿秋白来到党的诞生地上海,担任上海大学的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第二年,杨之华也考人这所以培养进步青年著称的新型学校。在办夜校、传播革命思想的并肩战斗中,两颗年轻的心灵相识相知,越走越近。尽管杨之华有过一次婚姻并育有一个女儿,瞿秋白也因前妻的病逝而备受打击,彼此的欣赏和共同的信仰,还是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1924年11月,中共四大召开前夕,瞿秋白和杨之华在上海正式结婚,并在11月27日至29日上海《民国日报》上连续刊登3条启事:杨之华与沈剑龙的离婚、杨之华与瞿秋白的结婚、沈剑龙与瞿秋白结为朋友。这三者关系自11 月18日起正式“生效”。为纪念他们的结合,瞿秋白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篆刻“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送给杨之华。
革命斗争漫长而艰辛,革命者的生活忙碌而动荡。但瞿秋白和杨之华的新婚小家庭却充满了甜蜜和温馨。他们俩是同甘共苦的战友,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他们经历过轰轰烈烈的战斗,也共同走过平平淡淡的生活。他们用婚后十余年的相濡以沫、坚贞不渝生动诠释了别针上“生命的伴侣”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