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盐城篇︱传承老区红色基因 革命精神代代“盐”续
2022-07-20 09:10: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编者按 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好革命文物、让人们铭记站起来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策划推出的“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江苏最美革命文物守护人”网络投票正式启动。通过遴选“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江苏最美革命文物守护人”若干,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让更多的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成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营造全民共同守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盐城,不仅是革命老区,而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红色文化代代传承。红色文化、海盐文化……文化植根这座城市的血脉,一头连着历史,一头奔向未来,凝聚思想伟力,汇聚磅礴力量。我们党带领盐城人民进行革命的曲折历程中,产生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包括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或者英烈人物有关的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等,它们见证了党和人民英雄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的革命历程。

本次活动,盐城市征集到来自新四军纪念馆、盐城市盐都区博物馆、盐城市大丰区烈士陵园3处场所共计3件革命文物,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都有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往事。

什么是青春该有的模样?在新四军纪念馆内珍藏的一件旗袍告诉了人们答案。这件旗袍的主人是一位青春靓丽的姑娘——王海纹。16岁,一个绝大多数人还在校园读书的年纪,她却毅然放弃优渥的生活,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她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极其优秀的艺术天赋,进入到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成为了新四军的一名文艺战士。1941年7月,王海纹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他人的生机,却把生命永远停留在了17岁。一件旗袍,是王海纹短暂而璀璨的一生所留下的印记,折射了一段弦歌不辍,抗日救亡的动人故事,激励着一代代像王海纹一样的青年人不怕牺牲,矢志奋斗。

在盐城这片浸染着红色基因的沃土上,有一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镇——郭猛镇。郭猛烈士生平展厅位于郭猛镇文化服务中心内,整个展厅以郭猛烈士的生平史为主线,以“少年壮志”“红星闪耀”“走向抗战”“挥师盐城”“永远的怀念”五大篇章,立体式再现郭猛烈士短暂而伟大的一生。1946年4月,中共盐城县委决定,将永福乡改名为郭猛乡,沿用至今为郭猛镇。“泷江儿女水乡魂,英雄一去不复返。”郭猛,已是一个时代的坐标,成为盐都人心中永恒的丰碑。

1978年,革命烈士方强的妻子周淑珍,托人将一副特殊的眼镜捐赠给了大丰革命烈士纪念馆,这是袁文彬生前曾佩戴过的圆边黑框眼镜。而袁文彬,正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给盐东地区带来革命火种的方强同志。1940年冬,受党组织委派,袁文彬化名方强,赴苏北盐阜地区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为伪装身份,方强平日里都戴着一副圆边眼镜,身着布袄草鞋,对外自称为管账先生。方强的到来,使得原本沉寂的盐东大地活跃起来,像黄海浪潮一样掀起了抗日的怒涛。1941年10月,方强同志不幸被日伪军所捕,同年壮烈牺牲。那一副圆边黑框眼镜,仿佛方强同志那双坚定的眼睛,仍在镜片后面深情注视着这片他热爱的土地,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生生不息。

“每思边关金汤固,更忆英烈铁甲寒。”每一件革命文物的背后,是一位位英烈光耀璀璨的一生,也是一段段感人至深的革命历史故事,见证了革命年代无数先烈为理想献身的无畏精神。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将往。正是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长眠于盐城这片热土的先烈们,你们的身影从未走远,你们的故事口口相传,你们的红色精神永续传承。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徐鑫 见习记者王鲲鹏 

标签:革命文物;盐城;文物
责编:李苏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