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在2022年服贸会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论坛上,商务部等三部门发布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第二批创新实践案例,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上海市徐汇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无锡市等12个基地的16个案例入选。无锡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为主阵地,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数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优化平台服务能力、提升园区品牌影响力,正通过新媒体传播、数字制作等方式,将中国的影视剧作品推广到世界各地,走出了一条具有无锡特色的电影工业化创新发展之路。
数字技术赋能 培育对外文化贸易新优势
打开国际市场靠的是精品内容,更是过硬的技术。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内的倍视传媒,主要从事电影特效和动画制作,是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团队目前正满负荷运转,为五部美国影片制作后期视效,并且在视效制作中积极尝试应用虚拟拍摄、人脸捕捉、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最新影视科技,推动中国电影视效技术革新。
摄像机跟踪技术可以让电影的实景拍摄和虚拟制作衔接更加真实,达到“全实景”效果。“早期这项技术国外独有,我们就缺少这个环节,制作效果不太理想,距离国际水平有点远。”企业负责人介绍,为此,公司专门成立攻关小组,通过不断钻研,终于掌握了这门技术。现在,倍视的水平已达到国际一流大片的制作要求。
通过数字技术的不断提升,无锡数字影视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据悉,目前无锡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已实现影视后期制作的数据集中化管理及远程异地同步合作,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内的企业墨境天合在制作电影《金刚川》时,通过技术平台集合12个部门,约1500名视效人员协同联动,仅用64天便完成了427个特效镜头的制作,占全片特效镜头的70%。
据悉,目前,基地内数字影视企业在数字资产制作、物理特效、灯光材质、水下拍摄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制作体系,在流程研发方面实现了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流程控制系统。基地内还有国家级5G智慧虚拟摄影联合实验室,与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合作建设5G智慧虚拟摄影棚、研发虚拟拍摄技术,并研究制定相关国家技术标准,引领企业紧跟国际最高影视制作标准进行技术更新换代。
搭建平台载体 拓展文化“走出去”新渠道
据了解,无锡基地内目前拥有博纳影业、星皓影业、倍视传媒等国内外知名影业公司和影视数字制作企业近2000家。利用数字技术拍摄《长津湖》《中国机长》《流浪地球》《变形金刚》等影视剧及综艺节目1200多部。参与《星球大战》系列、《复仇者联盟》系列、《侏罗纪世界》系列等国内外影视大片后期数字制作800余部。
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企业和剧组来到无锡,在无锡进行创作,得益于基地较为完善的平台运行系统。围绕“影视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无锡基地已经建成中国电影云平台后期制作中心、“电影+”新文娱新消费共享赋能平台、华为5G数字影视创新中心平台等一批数字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数字制作和研发能力。基地还成立无锡影视拍摄管理服务中心,完善全流程影视拍摄“一条龙”剧组管家服务。同时,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数字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影视文学评测转化中心、影视文化版权确权交易平台、影视文化版权上市孵化平台、中国影视衍生品开发交易平台等五大数字化平台,为数字科技拍摄制作、数字影视IP开发以及电影衍生产业开发提供国内领先的精准化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记者了解到,下阶段,无锡基地将增加智能科技影棚建设规模,推进国家级虚拟拍摄实验室建设;持续打造三大高端数字平台,增强影视后期协同制作平台,实现影视后期制作的数据集中化管理及远程异地同步合作;还将完善数字媒资管理中心,实现虚拟资产及视频资产的交易共享。同时,建设知识产权贸易服务中心,为影视文化产品的版权确权和保护交易等提供支撑。
优化公共服务 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无锡出台《关于推动无锡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发展的政策意见》,建立涵盖数字文化企业、数字影视配套企业、剧组拍摄、作品获奖、人才引进等的专项奖励政策保障制度,对于无锡基地在影视领域的深耕和拓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不仅如此,通过“产业+科技+金融”,无锡基地设立了江苏疌泉华莱坞基金、江苏大运河影视基金,落地华莱坞宝通文化基金、盛趣文娱基金等数字影视文化产业基金,已经形成集股权交易、项目众筹、企业融资于一体的金融支撑体系。通过这一金融体系为数字影视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累计为200余家企业提供了超18亿元融资服务。
同时,积极对上争取政策支持,优化产业发展生态。近年来,基地为数字电影产业园及区内数字影视企业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扶持5483万元,基地本级资金配套扶持超亿元。仅2021年,就支持数字电影产业园申报中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等国家级、省级资金项目8个,为数字影视产业持续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生态圈。(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