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相连、文化相亲、习俗相近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显著优势,是推动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情感纽带与重要载体。如何发挥文旅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中“先行军”的作用?如何在发展中最大限度体现“一体化”的优势?昨天,一场智慧激荡、精彩纷呈的圆桌对话描绘了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无限能量与美好未来。
发挥协同融合作用,共筑新发展格局
自2018年长三角旅游协会联席会议共商机制开展以来,三省一市通力协作,在构建文旅行业信用体系、培育文化旅游产品品牌、搭建文旅行业交流平台等方面,取得丰富合作成果,形成了紧密高效的事务协调共商机制。
明确了“一体化”的目标,如何落实是重中之重。对此,江苏省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秦景安认为,关键在于要“协同而避免雷同,融合而避免隔阂。”
秦景安举例说,上海游客旅游半径已经辐射至江苏各县(市、区),这是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实在红利。“旅游资源不可多得、不可再生,因此各地在规划之初就要树立个性化发展的意识,各展所长,各美其美。”
“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黏合’的作用,可以叠加赋能110多个不同行业,并产生新的业态与产品。”秦景安说,在此背景下,文旅产业发展要强调“只求所在,不求所有”,打破部门壁垒,按照统一理念推进,不断提升文旅产品品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长三角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以常态应对常态,发展转换新“赛道”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魏小安表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文旅发展需要弹性。作为中国经济、旅游的发动机,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地区最具潜力与希望。
“以景区为主体的传统观光旅游发展缓慢,但追求安全、近距离、快速的周边游成为主流,这也加快了长三角地区的内循环。”魏小安说,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如景区向目的地转型,酒店追求景区化、精品化。与之对应的是营地这一类新兴产业,其核心有两条赛道:城市大休闲和乡村微度假。
魏小安说,城市大休闲是将城市存量挖掘出来,如原先的Shoppingmall这样的商业企业,正在向文商旅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一个城市新空间。另外,口袋公园这样的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创造了新的休闲空间,也形成新的成长空间。
“长三角的乡村微度假已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民宿产业集群。以安徽为例,山水风光、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产业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魏小安说。
城市大休闲和乡村微度假恰恰可以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旅游新变化,且这两个领域都有足够的容量,可以形成可观的消费规模,这就意味着中国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可能。
魏小安建议,城市文旅发展可利用城市闲置空间挖掘潜力,进行城市有机更新,创造市场亮点和消费亮点。同时,各城市文旅融合发展要发挥各自特色,形成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格,有特色才有差异化,有差异化才有吸引力。
作为浙江省旅游协会会长,也是旅游企业代表,陈妙林表示:“一些不确定因素让旅游企业这两年面临发展困境,但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合作发展是给我们旅游企业的最大背书,我们必将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的发展之路。”
借助发展红利,挖掘文旅产业新潜力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合作,结出累累硕果。这些发展成果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的红利,成为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邵晓明认为,文旅产业发展可以充分借助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长三角的乡村风景秀丽、交通发达、经济富庶,不仅是文旅目的地,也是客源地。所以,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应当着重挖掘乡村市场潜力,加快建设步伐。”
近年来,安徽文旅市场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平台,充分利用安徽优质资源和灿烂文化,以“打造长三角美丽的后花园”为目标,积极参与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安徽省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徐储来认为,发展的第一要义就是人的流通,“市场层面的互联互通,文旅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促进人员的流通,更好地助力文旅市场发展。”
(记者 王鹏 居小春 王璐 孔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