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金秋喜丰收,硕果满枝头。在今年6月举办的2023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开幕式暨中华文化与现代制造创新发展大会上,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名单公布,江苏9个项目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今日在首届文化遗产旅游大会上再传佳音,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报送的“江苏省‘博物知旅’活动季”项目获评2022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报送的科技赋能南京城墙文旅融合项目获评2022全国优秀文化遗产旅游案例。
“博物知旅”活动季的开展,有效带动了全省博物馆游、研学游的热度,提升博物馆在游客心目中的“首位度”。据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江苏省旅行社接待研学游23万人次,较2019年上升68.66%。携程平台江苏研学游产品订单量较2019年上升165%。江苏智慧文旅平台数据显示,暑期全省纳入监测的140家文博场馆共接待游客1313.83万人次,较2019年上升31.6%。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中,全省各地文博场馆更是人气爆棚,共接待国内观众575万人次。
以文化人 释放“博物馆的力量”
自“博物知旅”活动季开展以来,全省文旅系统联合各博物馆、纪念馆、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博机构和文化旅游景区等,开展多元化的宣传推广活动,线上与线下同频共振,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一波又一波“博物馆游”热潮。
去年,线上+线下共举办主题活动360余项。开展博物馆短视频展播活动,在新浪微博平台设立#博物知旅#话题,全网总流量近4000万;暑假期间启动“博物知旅”达人招募评选及推广活动,产生优秀作品300余件,评选博物知旅”达人100名。
坚持人民至上,体现博物馆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贡献度。鼓励各地博物馆多维策划,向社会提供更多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精品展览、教育课程、研学项目等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坚持品牌引领,发挥博物馆以文化人的功能与作用。每年约投入500万,资助十多个经过认真遴选的馆藏文物巡回展项目,让馆藏匮乏的基层馆活跃起来;遴选并公布了13组文化遗产旅游精品;命名全省首批16个博物馆研学教育基地。系列短视频展播、话题讨论、“达人”招募评选及推广等活动,吸引社会公众特别是自媒体达人、大中小学生的参与,汇聚多方力量。
坚持融合发展,构建博物馆资源赋能文旅发展新平台。2022年起,“博物知旅”被纳入“水韵江苏”文旅消费推广季,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更丰富的体验场景和消费项目。期间,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跟着主播去旅行》融媒体栏目,包含“长江”“运河”“文博”三大板块,百名主播通.过融媒体数字技术,创作了多个博物馆主题相关的融媒体节目,让公众感受美的人文、收获美的发现。
价值挖掘 共享“我的博物馆足迹”
今年5月开启的第二季“博物知旅”主题活动更加聚焦“博物馆+”内容策划和教育引导,推出“乐享博览”“体验博学”“记录博闻”“共享博韵”四大系列活动,将博物馆和社会教育特别是研学游融合交织,培育更多“博物馆+”文化遗产旅游融合项目。
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行。融媒体采风行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来自中央及省市媒体的知名文化记者赴无锡、常州、南通、淮安等地博物馆深度报道各地博物馆的精品展览、研学教育、文创开发、志愿服务等,深度推广博物馆各类文化产品。
社会教育系列活动。鼓励博物馆策划独具特色的公益服务品牌,让青少年与博物馆共成长。从“七彩夏日”到“缤纷冬日”,馆校携手打造双师课堂,提供独具匠心的教育课程、研学体验等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到广大师生身边。
博物知旅: 我的博物馆足迹”征集活动。动员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加入“博物知旅”,用主题征文、图文手账、书画创作、Vlog视频等多种方式记录“博物馆足迹”,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
强国主播团”进博物馆。邀请“强国主播团”及走进博物馆,与全省博物馆的金牌讲解员同台开展经典诵读、交流分享,将“好展览”讲出“好故事”把“好故事”做成“好产品
聚焦融合 特色项目让文物“活"起来
“云上博物——江苏省博物馆数字展览空间”专区,集中展示全省近百个精品云展览项目,第一批40个“云上博物”终端将送进学校、机关、社区,让藏身于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
参加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的“双城记”研学游活动,游历扬州与运河沿线各个古城,拓宽“博物知旅”新空间。
下一站去哪儿?听文物的!由苏州博物馆编写的《跟着苏博去旅行》梳理了八条从博物馆出发的city walk线路,以书为媒探寻城市肌理。
随着“博物知旅”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全省各地博物馆积极推动博物馆与非遗、科技和旅游高水平融合,围绕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精心设置研学课程、特色线路,调动资源优势。生动诠释了城市旅游与博物馆文化之间相互涵养、彼此点亮的关系,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开拓新边界,有效引导公众走进博物馆深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