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二辑)》发布,全国共有37个项目入选,其中历史文化名镇类示范案例18项,历史文化名村类示范案例19项。我省南京市高淳区漆桥街道漆桥村,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黎里镇,昆山市周庄镇,吴中区金庭镇明月湾村上榜。
这五处案例在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塑造特色风貌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又提供了怎样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范本?记者就此展开走访。
整体保护,保持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整体保护是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共同经验,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环境,才能体现历史风貌,保持遗产的独特性。
“金陵第一古村落”漆桥村,地处游子山北麓。村里有一条长500米、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老街巷,拥有汉代古桥、宋代古井、明清建筑等历史遗存。
走在老街上,一幢三层砖木老房尤其醒目,它是漆桥村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而在几年前,这幢民宅还泯然在众民居之中。主持编制《南京市漆桥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新建告诉记者:“我们调查发现,这幢建筑始建于明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于是地方政府和居民商量,免费对其修复。村民目前依然住在老宅里,同时对来参观的游客开放。”
高淳区规划资源分局局长许海燕介绍,漆桥村先后启动三轮修缮工程,保存三面环水的砚池状整体轮廓,鱼骨状街巷格局中保留26条历史街巷、4处文物保护单位、29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7处历史建筑,以及大量的传统商业和民居建筑。“我们坚持最大限度保留原住村民,保留铁匠铺、竹篾店、粉丝坊、豆腐坊、酒坊、杂货铺等店铺,以及竹匠、木雕艺人等传统工匠,做好传统商业与手工业的活态传承。”她说。
“小桥流水旁,深巷幽弄中”,江南古镇黎里镇是柳亚子的故乡、中国吴歌发源地。古镇河岸两旁都为古民居,最为吸睛的是廊棚。廊棚在宋末元初就已出现,《黎里志》记载“沿街有廊,不需雨具”,清代诗人袁枚以“长廊三里覆,无须垫角巾”的诗句描述此景。上世纪80年代末,为方便运输材料的卡车通行,不少廊棚被拆除。
“廊棚是承载居民集体记忆的重要场所,也是古镇重要文化标识。我们着手整治黎里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环境时,就致力于恢复、重建廊棚。”黎里古镇开发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建设管理科科长吴振宇说。如今,沿河而建、造型古朴的廊棚,采用一色的青瓦盖顶,连为一体,方便居民游客驻足观景、遮阳避雨,成为古镇一道独特景观。廊棚下,老人坐在藤椅里悠闲地晒着太阳。“黎里古建修复尽量用原材料、不落架,借助本地工匠,保留更多当地传统建筑技艺。”吴振宇说。
同里镇最大限度利用原有材料,保存原有构件,使用原工艺,成功修缮了退思园、耕乐堂等国保建筑,并且将这种修缮方式运用到公房、民居等各个更新单位中;明月湾村依照“修旧如旧”原则修复黄家祠堂、邓家祠堂、明月寺、礼和堂等约8000平方米的古祠堂和古民居;周庄镇拥有一套完整的古镇整体保护规划,规划将古镇区与新镇区的功能区分开,使得古镇整体风貌格局得以完整保存。
活化利用,实现保护和利用的统一
活化利用是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保持历史建筑的外观、风貌等特征基础上,合理利用、丰富业态、活化功能,可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承价值。
夜晚,漫步“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灯光折射粼粼波光,撑着油纸伞、舞起水袖的姑娘摇曳着曼妙身姿;岸边停靠着大红婚船,对面墙壁上投影着水乡婚礼习俗……
周庄旅游公司总经理朱素芬介绍,2019年,“夜周庄”旅游品牌应运而生,以光影科技、艺术设计点亮湖湾、水巷、小桥、老街、古宅,用情景演绎和文创灯光将夜间体验串珠成链,形成“夜·渔、夜·戏、夜·画、夜·囍、夜·宴、夜·禅、夜·月、夜·泊”八大特色产品,并设置“桨声灯影,船游周庄”水上游线,将周庄百姓的生活场景徐徐铺展。“周庄以夜经济为抓手,推动景区向休闲度假型转型,加快推进周庄水乡生活小镇建设,撬动周庄全域旅游布局。”周庄镇财政和经济发展局干事高喜栋说。
去同里镇游玩,很多人推荐去丽则女学旧址走一回,坐在古朴典雅的院子里,欣赏昔日的建筑,享受静谧的时光。
丽则女学旧址是省文物保护单位,紧靠江南名园退思园。光绪三十二年(1906),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创办丽则女学,开吴江女子教育之先河。丽则校舍颇具特色,底楼为拱形门柱走廊,顶上为歇山顶,用清水砖垒砌,屋面铺小青瓦,中西合璧,雄伟挺拔又秀丽精致,是同里的标志建筑之一。
“在2016年修缮时,同里镇引进国内知名连锁民宿,打造集住宿、研学、休闲于一体的古镇文化体验基地。”同里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沈春希介绍。走进这栋老楼,古色古香的楼梯、地板、陈设别有一番韵味。民宿充分尊重建筑原有空间,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满足酒店需求,利用校舍门厅、教室、办公室等空间进行重塑,布置大厅、客房、餐饮、会议、健身等配套空间,给住客一种徜徉时光、穿越古今的文化旅居新体验。
漆桥村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俗文化提供展示空间,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明月湾村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利用邓家祠堂布置陈列,建成廉吏暴式昭纪念馆,被列为江苏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黎里镇利用省文保单位周宫傅祠设立吴江崇德教育馆,引进徐悲鸿艺术馆、锡器博物馆、江南民俗博物馆等,让古镇文化在创新中延展。
社会参与,保护传承的重要保障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明确要求,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可以说,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既需要地方政府履行主体责任、安排保护资金,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明月湾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因春秋时期吴王、西施在此赏月而得名。走进明月湾古村,可以看到大量的古民居和古祠堂,其中大部分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邓氏祠堂坐北朝南,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是明月湾保存最完好的古祠堂之一。“我们鼓励当地村民和外来社会力量参与古村保护利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民宿、农家乐、民俗风情等产业,促进古村的活态保护。”石公村党委书记戚建锋说,政府与居民签订老宅修缮协议,由政府免费修缮,30年间按照门票收入与居民进行分红。
“为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我们出台‘赠送房子使用权’这一创新举措。”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萍说。今年5月,黎里镇发布《古建老宅盘活利用实施方案》,首批推出承裕堂、退一步处、石皮弄、周氏义庄等面积较大的4处古建老宅作为试点,吸引优质业态入驻,带动对古建老宅更大范围的保护与利用。目前,承裕堂引入香山帮非遗艺术馆,是首个由社会资本参与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的文保点,也是古建与非遗结合的典型案例。周氏义庄已寻到符合黎里纪录片产业发展方向的文化企业入驻,石皮弄也正在对接民宿项目。
漆桥是除山东曲阜外规模最大的孔氏后裔聚居地,孔氏后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已有700多年。漆桥村采用政府投资与孔氏宗亲筹资、引进工商业资本和村民出资相结合的模式,共同参与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周庄不断注入优质产业,增强商业活力。如2020年引入数字梦工厂项目,首期将拍摄国风悬疑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打造国内最大的宋代实景基地以及国内技术领先的数字摄影棚;同里镇多次举办古镇保护同里论坛,不仅邀请各地遗产地管理者、专家,更邀请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艺术家、其他交叉学科的学者等,共同探讨古镇保护与发展路径。
“古城古镇古村保护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刻认识到保护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省住建厅高级工程师杜青周说,“既要尊重‘古人’,也要理解‘今人’,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让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人们获得感更强,让游客的脚步和思绪停留在古今交汇的常态生活空间中,让更多人因这样的美好而‘慢’下来、‘停’下来、‘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