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那些文化名人
季子、唐伯虎、张謇、梅兰芳、钱钟书……
2024-02-01 18:01:00  来源:新华报业·新江苏  
1
听新闻

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1月,我省各设区市两会陆续召开,在梳理各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部分市的政府报告中,一些大名鼎鼎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位列其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在这些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苏州:千年姑苏城与风雅桃花坞

【报告摘要】

(2023年)公布第二批237处历史建筑名录;22处古建老宅实现活化利用;桃花坞唐寅故居文化区开街。

【人物简介】

唐寅(1470—1523),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唐寅美术方面最高的造诣体现在山水画上,其选材丰富多样,这与他早年壮游山河的经历息息相关。此外,唐寅也是一位诗人,其诗歌创作多为即兴抒怀,个人风格特征明显。

【报告解读】

唐寅出生于苏州,壮游山河后又再次返回苏州,在吴趋巷口以丹青自娱,以字画为生。他在36岁时选中城北桃花坞,建了一座优雅清闲的家园,逍遥度日,过着超脱凡俗的生活。

2023年10月26日,通过保护修缮,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唐寅故居文化区正式开街,迎来了崭新亮相。据悉,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分为两期开发。其中,唐寅故居文化区是项目的一期,致力打造成弘扬吴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古城旅游的新亮点。

片区正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与独特的非遗元素相融合,重点推进一期、二期项目建设、招商、运营工作,构建江南文化展示窗口、非遗集中展示区打造苏州古城保护的更新样板,赋予古城不断自我更新发展的活力。

“钟书房”和荣巷:擦亮无锡的文化名片

【报告摘要】

(2023年)在直面关切中改善提升民生福祉,完成“百年老宅”活化利用项目38个;新增“钟书房”53个。(2024年要)建强用好"钟书房"等文化空间,争创全省首个书香城市群。

【人物简介】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江苏无锡人,毕业于清华大学,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被誉为“博学鸿儒”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围城》、《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七缀集》等。此外,钱钟书的学术成就也备受瞩目。他的著述,如广为传播的《谈艺录》、《管锥编》等,均已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学术和文学经典 。

【报告解读】

无锡是钱钟书的故乡,他的作品蕴含着对故乡无锡的深情,无论是对无锡的自然风光,还是对无锡的人文风情都有着非常细腻的描写。为了打好钱钟书先生这张文化品牌,从2022年开始,无锡市推出“钟书房”公共阅读空间项目,这些书房在坚守公益属性的前提下,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据悉,目前,上百个“钟书房”阅读矩阵已遍布无锡城市各个角落。无锡还将加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努力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助推“书香无锡”建设高质量发展。

【报告摘要】加快推进《无锡史》编纂和"百宅百院"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等工程;建强用好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荣巷历史街区。

【人物简介】

荣氏兄弟,即荣德生和荣宗敬,出生于江苏无锡荣巷,是著名的民族企业家。荣氏家族起源于无锡荣巷,荣氏兄弟在无锡的创业历程中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之外,荣氏兄弟还对无锡的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在无锡创办了私立公益学校和竞化女子学校8家、私立公益工商中学、豁然洞读书处、江南大学,以及梅园、大公图书馆等,并捐款修建了许多桥梁、道路。

【报告解读】

位于无锡市滨湖区的荣巷已有将近600年的历史,清末到民国年间,由于荣氏家族以荣宗敬、荣德生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家群体迅速崛起,使荣巷演变为街镇,给荣巷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如今已是是无锡市的城市名片之一,近年来,荣巷历史文化街区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如“青情的回忆”荣巷古镇魅力探寻之旅活动,让更多的人零距离感受荣巷古镇的魅力,触摸荣氏文化的发展渊源及近现代荣氏家族走向辉煌的历程。这片街区不仅是荣氏家族艰苦打拼的历史缩影,也是无锡民族工商业坚韧顽强发展的见证,是对无锡人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赞美与激励。建强用好荣巷历史文化街区,有助于提升无锡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增强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常州:让人文始祖的品牌熠熠生辉

【报告摘要】

(2024年)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建成季子文化展示中心、亚细亚现代影视城改扩建、文化宫片区改造(二期)、塔寺园一体化改造等项目。

【人物简介】

季子,生卒年不详,即季札,是吴文化的重要人物,也是常州的人文始祖。常州因季子而立城,季札被封延陵标志着常州开启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季子为常州留下“儒家圣城”的文化品牌,使常州城市文化的人格化更加鲜明。同时,季子精神构建了常州文化之根,他的美德滋养了一代代常州人,孕育了厚德兼容,崇文重教的常州人文精神。

【报告解读】

作为季子受封地、躬耕地、办公地、终老地的常州,目前只有红梅公园的“嘉贤坊”牌楼、人民公园的季子像和季子亭、郑陆的季子文化公园等零散建筑。令人非常欣喜的是,除了舜山季子小镇,常州正大力打造季子文化展示中心,并计划于今年建成。

江苏省大运河季子文化展示中心是依托常州中吴要辅文史背景、传承季子文化精神的重点项目。展览中心将围绕季子主题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演绎,通过“季子文化+旅游”“季子文化+研学”等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季子故里”文旅品牌。建成后,将弥补在有形载体展示上的分散和单调,彰显其江南文化之根的特有地位和影响。

南通:以“实业救国”书写光辉新篇章

【报告摘要】

(2024年)传承通商文化,建成启用张謇企业家学院院区。

【人物简介】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生于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江苏五才子”之一。张謇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主张 “实业救国”“父教育,母实业”,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报告解读】

南通作为张謇的故乡,是他一生事业的重要舞台。张謇在南通进行了广泛的建设和改革,使南通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张謇企业家学院作为企业家的政治学院与精神家园,在全国首开先河。由全国工商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江苏省委省政府、南通市委市政府合作共建,按照“立足南通、面向全省、服务全国”的定位,坚持政治建院、管理强院、质量立院、合作兴院,努力打造新时代企业家队伍建设教育培训基地、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謇企业家精神研究和传播基地。

相信在未来,张謇企业家学院院区的建成,将进一步促进张謇企业家精神的传播,激发更多人投身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事业中,为推动南通市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泰州:梅郎戏曲与板桥文化的璀璨交融

【报告摘要】

(2023年)成立梅兰芳艺术中心、京剧团;(2024年)策划设计梅兰芳、海军、早茶等核心元素产业项目,系统开展文化遗存、传统建筑和古镇古村古街区等历史载体保护利用,挖掘提炼名人、非遗、民俗等地域属性可视符号。

【人物简介】梅兰芳(1894年10月-1961年8月),清光绪二十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报告解读】作为梅兰芳先生的家乡,泰州坚持弘扬戏曲文化,积极汇聚戏曲人才,着力打造“梅郎故里、戏曲圣地”。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会之一的梅兰芳艺术节,自2008年举办至今,已成为泰州城市文化的鲜明标识。除梅兰芳艺术节外,2023年泰州已聚力打造泰州梅兰芳艺术中心和泰州梅兰芳京剧团,进一步弘扬梅兰芳艺术精神,放大梅艺节品牌效应,绽放梅腔京韵时代光彩。

梅兰芳艺术中心是泰州市为打造“梅郎故里、戏曲圣地”城市文化品牌而建设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该中心集研究、传承、展示、交流、创作为一体,通过举办戏剧节、演出、展览等活动,推广和弘扬梅郎文化标识,提升泰州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2024年,泰州市将策划设计梅兰芳核心元素产业项目,挖掘提炼名人的地域属性可视符号。此举对于提升泰州文化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对梅兰芳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崇高致敬,更是对泰州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与展现。

【报告摘要】

增强泰州学派、里下河文学、郑板桥等文化标识的传播力。

【人物简介】

郑板桥(1693年11月—1766年1月),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晚年辞官回乡,葬于大垛镇管阮村。郑板桥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他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报告解读】

江苏兴化为纪念郑板桥,宣传兴化,扩大交往,加快发展,于1993年11月22日郑板桥诞辰300周年之际举办了首届 “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此后,每两年举办一次。每年的板桥艺术节皆是热闹非凡,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共同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已成为兴化的一张文化名片,展现了兴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强郑板桥等文化标识的传播力,目的是通过更多的形式,进一步提高郑板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郑板桥,进而扩大泰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贺晓亮 实习生蔡巧妍 高燊

标签:
责编:梅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