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不拘水乡“定式”,焦溪古镇有“南地北风”
2024-04-22 10:13: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童棹凡  
1
听新闻

面街背水户通舟, 台榭高低临水际。常州天宁区郑陆镇的焦溪古镇,十里河水穿镇而过,拥有不可多得的水乡自然禀赋。4月21日,“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报道调研行走进焦溪古镇,探访其“黄石半墙”的独特风格。

不拘水乡“定式”

焦溪古镇拥有1200年历史,走进街巷可见,大片石块嵌在宅院墙中,为水乡的温婉气质杂糅进了一些质朴。

“古镇自有一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有各自的特色,焦溪古镇民居建筑最大的特色是‘黄石半墙’。”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组长邵志强说。在人们心中,已然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这些标志性的建筑风格与江南所有水乡画上了等号。而邵志强认为,广袤的江南大地上,每一处水乡因其居民的生活智慧而形成多元的面貌特色,“焦溪古镇就是一个证明”。

俯瞰焦溪,依然粉墙黛瓦,而在地面建筑中穿行,却犹如置身在黄石林中,特色鲜明。邵志强介绍,焦溪古镇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建筑特色,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结果。

黄石石块来自附近的舜山、鹤山。焦溪古镇内的两条水系——龙溪河、南溪小河都通往山脚,居民自然而然地会去山区采石垒屋。而且,石头垒砌的房屋不仅更加坚固,可以使房屋内外通透“呼吸”,不易潮湿生霉,更适应当地环境。

数百座“黄石半墙”建筑的留存,让焦溪古镇成为江南水乡古镇群中一个风格迥异的类别,也使其成为水乡居民丰富性、多样性的生动写照。2018年,焦溪古镇作为常州市第二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正式启动参与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与此同时,古镇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也正式启动。

“焦溪古镇在众多江南水乡古镇的最北端,而长江南岸江南水乡之首。焦溪加入申遗的队伍,可以说非常完满,不光丰富了水乡类别,更打破了以往对水乡‘格式化’的误读。”邵志强说。

小步走、慢慢来

江南居民,身居水泽之地,无一日不与水共生,无一日不依于舟楫。穿行焦溪街巷之间,可见水网密布。

“水是焦溪古镇的灵魂。”邵志强说。四河、六街、九桥、十八弄,构成焦溪的街巷肌理。在这里,水网河道是古镇的“总规划师”。大小河道宽窄及走向不规则,顺应河道的各类建筑及街巷里弄也就呈现不规则。

作为焦溪古镇修复的团队主力之一,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学院遗产院高级建筑师章泉丰告诉记者,修复古镇的格局也是从水系出发。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史料搜集,包括对于居民口述史和家庭留存的文字记载,来逐步确定古镇的大致格局。在了解古镇原来的河道走向之后,我们还重新开挖了东西向河道。”章泉丰说,“挖出码头等遗迹之后,我们又根据遗迹点位做了线性定位,力图还原古镇旧时面貌。”

遵循“显价值、轻干预、渐进式”理念,焦溪古镇稳妥开展各级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历史街巷、历史河道等遗产要素的保护和修缮,目前已完成10处重点院落修缮、南街南下塘等4条历史街巷的风貌提升工程,实施了3条历史河道的疏浚工程。团队用图像化采集的方式,对焦溪古镇留存下来的传统房屋展开科学测绘,留下图像资料和数据。“我们在修缮房屋时会根据详实的图像资料,像做外科手术一样对毁损房屋进行精准复位。”章泉丰说。

“焦溪古镇的保护修复是小步走、慢慢来的,这里不急于马上改变,而是要细致地求证、复原,让烟火气穿越时代。”邵志强说。

建设社区型古镇

如今的焦溪古镇,荟萃了11处文保单位、26处历史建筑,而更为珍贵的,是在此处生活多年的原住民。南塘下113号姚记豆腐坊经营已超过百年,生活气息十足。

为避免过度商业化对焦溪古镇的干扰,焦溪古镇的发展定位以“社区型古镇”为要,突出古镇文化生态与生活样态的延续与传承。“现在,有不少常州本地人在焦溪古镇经营。这些商业同时体现了焦溪的文化特色,也能很好地融入古镇生活之中。”

“最近,我们考虑把焦溪古镇此前繁荣的蒲包文化和商业相结合,这样既能从蒲包编织工艺出发,做成具有焦溪特色的商品,同时也能保证这一商业文化是从焦溪的根上长出来的。”章泉丰说。

“焦溪古镇保护的出发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至于吸引游客,应当是水到渠成的事。”邵志强说。据了解,今年,焦溪古镇还将深化“社区型古镇”建设,继续开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历史建筑修缮等措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解决人口老龄化、房屋空置等问题。同时,系统谋划古镇文态、业态、生态融合策略,有计划地吸引高素质人群前来从业或旅居、定居,增强经济社会活力。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童棹凡

标签:古镇;焦溪古镇;水乡
责编:李苏珺
上一篇
下一篇